倫敦坐地鐵

倫敦地鐵,又稱管子(Tube)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鐵系統,由1863年大都會線開業至今,便成為了倫敦人每天上學上班的重要工具。它其實不是我常用的,也不是真的容易使用的。我雖然住在倫敦,但最近的地鐵站也在二十分鐘的巴士車程外,更何況作為居於倫敦的學生坐巴士免費,所以我坐巴士比坐地鐵要多。

不過,對遊覽倫敦的遊客來說,地鐵應是最常用和最容易明白的交通系統。

大部分的旅遊點,不是在倫敦市心徒步可及,便在地鐵又或是其他近郊鐵路的車站。縱然倫敦鐵路交通的覆蓋率不如首爾或是東京(在南倫敦的車站不多),但以歐美以車主導的交通來說,已經足夠方便。至少倫敦最著名的幾個景點,像是西敏寺,又或是本博介紹過的幾個博物館和地點,都在地鐵又或是塢區輕鐵的幾分步程內。因為是這麼方便,我現在每個週末都盡量出去走走,認識一下這個多元的城市。

在清朝的人還在為火車會否破壞風水的時候,別人已經有了把蒸氣機車在地底下走的技術。有時實在不能不佩服英國人對科學發展的貢獻。雖然大部分的路線都已是古董級,也在地底,沒什麼景觀可言。不過,最新的兩個系統﹣塢區輕鐵和倫敦地上鐵卻是看倫敦景色的一個好方法。兩個系統大多都是高架或是地上路線,看着窗外一排一排倒餐着的房屋,聽着IU的기차를 타고,感覺便像出了遠門一樣。

 

雖然地鐵能使遊覽倫敦變得容易,但本身坐車的經驗卻不一定這麼美好。作為一個古董級的網絡,倫敦地鐵的硬件有很多情況都達不上現代的水準。首先,在市心的列車上,你不會看見一排排拿着IPAD埋頭苦讀,甚至不會聽到別人高談闊論的電話聲。因為,地鐵的地底路線根本沒有電話網絡。經常出現的問題是,當你與人相約,打電話給人但沒有接通的時候,你總是搞不清楚到底他是電話沒電,還是只是在地鐵中聽不到。另外,地鐵設計的容量是以一百多年前來計算的,所以每天的車站,列車和轉車步道都是這麼擠擁。在市中心也沒有任何為傷殘人士而準備的設施。

不過,說到最麻煩的,一定是Engineering Works,都週末的小修也。一個歷史這樣悠久的網絡當然少不了問題,而因明年是奧運年,更多的功夫放了在奧運場館附近的路線上。這導致的後果便是週末的停車。一般來說,逄星期六日出外,是可以當黃色的圓線不存在的,反正它幾乎傳個週末都停。有時,這些工程是預定的,只要預先上網查定便沒有問題。麻煩的是事出突然的壞車而導致的修理,那些不但對你當時的交通計畫大受影響(不要忘記你不能上網查),而且你永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那個路線才會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