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遺憾 天氣
在英國,有兩樣事情永遠是打開話匣的必備法寶:一是運動,二是天氣。記得多年前的某統計,英國人平均一生花上好幾個星期的時間談論天氣。談天氣絕對是穩陣的選擇。畢竟英人喜歡的運動數之不盡,但英人喜歡的天氣只有一種:陽光,aka非英國天氣。
倫敦的天氣其實說差不差,雖然還是暗冷和潮濕,但已經是英國較和暖和較少下雨的城市。據BBC天氣網記載,倫敦的平均氣溫約在八至二十三度不等,全年的平均則是約十五度。另外,雖然一直有多雨的稱號,但它每年的總雨量其實比羅馬還要少。不過,真正在街上感受起來是另一回事。首先,倫敦並沒有所謂的雨季旱季,全年的下量十分平均卻雨勢不大,所以總是讓人有「外面一直在下雨」的感覺。在一個沒有屏風樓的城市,老的氣溫自然而然會更受風勢的影響。英國的位置剛好在大西洋旁,所以從海而來的風力十分強。有時候,天氣報告會指出氣溫,和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月初下雪之際,理論上的氣溫度是負一度,但實際感覺卻是約負七度。所謂數據是騙人的,便是這個意思了。上面說了還只是倫敦的天氣。一般來說,英國愈西,愈北的地方愈寒冷,愈潮濕。我沒有報讀蘇格蘭的大學,說真的天氣還真是個理由。
曾看見Facebook的一個群組,爭取「10度以下不用上學」,我不禁莞爾,希望民建聯快點成功爭取本政策引入英國,那就會有大半年不用上學了!
說起天氣報告,英國的天氣報告確是個值得一看的奇觀。在香港,主持天氣報告的總是個養眼的美女,對本地天氣的形容惜字如金,搬出氣象學的名詞而從不解釋,悠閒的用一分多鐘播報世界各地的天氣概況。在英國,主持天氣報告的總是個氣象學家,對本地天氣的描述像是篇論文一樣長篇大論(但必定先說一句會不會下雨),再付上活動的天氣圖等,說話之快等同Rap歌手。一節新聞最少有兩節天氣(全國及本地),有時用上差不多五分鐘來報天氣。
經過這樣的新聞教導,英國人幾乎人人都是(自以為?)的氣象專家。然而,每人預測的問題只得一個:會出太陽嗎?雖然現在科技發達,用手機上網查閱天氣不是難事,但畢竟要預測頭上有沒有一片雲的難度如登天,所以「土法」仍然存在。特別是老一輩的人溝通時。不過,人人各有各的天氣預測。至此準繩度,就交由天決定了。
關於陽光,有一樣東西是可以肯定的:陽光總在英國以外的國家出現。每年夏天的時候,總會覺得街上遊客的比例急增。除了是遊客旺季外,還因為付得起的本地人都逃到外地去了。因廉航之故,要到西班牙或是意大利來個陽光與海灘的旅行實在太容易便宜了。要特別一點,還可以選擇加勒比海,東非和東南亞等充滿異國陽光的國度。要是在寒冬出發,那當然就是前往卡塔爾和南非等地的好機會了。這一架一架的飛機載着一群一群的遊客,到各地尋找他們失去的陽光,再把自己曬得像一塊黑炭般才回國。(這很少發生,更常見的是曬傷了)事實上,跟不少熱帶國家相反,曬得一身古銅色的肌膚在英國可是個身份象徵。本人在此建議香港推廣海灘旅遊業,招待這些專來曬曬的遊客。
不少人甚至有移民外國追遂陽光的心願。因為同在歐盟內,很多英人在退休後索性搬到南歐去享受。他們人數甚多,還有自己的社區,甚至還有以這些人為背景的電視劇!也有人為了陽光移民到澳洲紐西蘭去。
所以,我跟英國人聊天的時候,經常以「今天的天氣很好/差呢?」開始。 大約這就會有好幾分鐘的天氣討論了。要走跟英人相處尷尬的時候,不妨談談天氣,絕對會令你大開眼界。 跟天氣有關的事確實有很多,以前談過雪,看看以後會不會再寫吧。
Pingback: 英國的…盛夏? | Justin Cheuk: When HK Meets UK
Pingback: 不代表夏天的夏令時間 | Justin Cheuk: When HK Meets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