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獨行記﹣西維爾.(一)帝國的回憶
西維爾(Sevilla),又譯塞維利亞,一個最「西班牙」的城市。
佛朗明哥舞蹈、《唐璜》、《卡門》、Tapas小碟、酷熱天氣(本市平均全歐最熱)、巴洛克式建築、西班牙帝國的和復活節巡遊,或多或少都在這裡源起。這裡擁有全西班牙最大的舊城區,卻也是區內最大的夜生活中心,實在是個多姿多彩的大都會。在這裡的三天,每天我也是「朝八晚十一」,行程都塞得滿滿的。
本文的副題﹣帝國的回憶,抄考了紐約時報評論晚清政局的文集。西維爾在歷史上曾在幾大帝國治下成為世界其中一個最繁榮富庶的城市,但在現代卻淪為二線城市。可幸是十數世紀下來積存的歷史痕跡還沒有消去,可讓我回來尋訪。正如安達露西亞全境,西維爾在歷史上也曾是龐大的穆斯林帝國的一部分,一樣受到了阿拉伯風格的影響。但是,這裡的重要性不能和哥多華或是格拉那達相比。要直到被天主教從收復後,西維爾才開始在國際舞台上展露頭角。天主教的國王們驚見這些異教徒的建築物居然如此漂亮,便僱用了穆斯林的工匠為他們興建一座Mudéjar 風格(阿拉伯式樣,但融合了基督徒和皇室紋章,及歐洲設計)的宮殿﹣這就是Alcazar de Sevilla,西維爾的衛城了。
這座實際上是Fusion的皇宮佔地廣闊,擁有好幾個不同的廳堂。和其他阿拉伯式的宮殿一樣,這裡同樣有一個設在中央的庭院,名為少女庭院(Patio de las Doncellas)。相傳在摩爾人統治時化,國王們每年都會要求百姓進貢一百個處女相他享用,此殿因而得名。至於這是真還是當時天主教徒的宣傳技倆,就沒有人知道了。這庭院下層參照了傳統阿拉伯的馬鎧型拱門而建,看了好幾天阿拉伯風建築的我找不到任何破綻,實在想不到這是天主教徒治下而建了。
至於建築群中最宏偉的要選大使廳(Salon de las Embajadores)中巧奪天工的穹頂。走過廳上由十四世紀一直用到現在的木門,摩爾人的建築技術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由從看過Generalife後,我便十分喜歡阿拉伯風的花園,簡約起來又典雅。因為是天主教徒掌權的關係,Alcazar的花園總的來說走的還是歐洲風。事實上,大部分的花園都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完工,但一樣保留中很多。也許這裡是世上唯一東方式屋宇搭配西式花園的宮殿?
花園有幾個部分,有的刻意營造出自然林的景觀,有的則走歐式的迴廊和庭院。個人特別喜歡卡洛斯五世興建的迴廊和音樂噴泉﹣一個透過水力發動的管風琴,在正點時會有音樂表演。
另外送上其他花園的照片。值得留意的是,花園中有幾隻孔雀,來到的時候記得要找找它們喔。
西維爾的黃金時期在十六世紀。位處世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的中心,壟斷了全部對殖民地貿易的西維爾很容易的便成為了世上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而這一切的財富榮華自然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要了解這段令人熱血沸騰卻又殘忍的殖民史,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Archivo General de India)是必然的去處。 在館中的一樓有一個關於征服者們的展覽,展出哥倫布的日記等,十分重要的文物。不過,整個館的解說最後都成了我的西班牙語閱讀練習。
當時西班牙的國力到底強到一個什麼的程度呢?在河岸港口旁有一座名叫黃金塔(Tore del Oro)的防衛塔,相傳它的頂層放滿了黃金。這是不是事實,我無從稽考,但它是保護西班牙的寶船艦隊的重要設施。而且,我總是覺得它很眼熟,好像在那邊見過它一樣。後來才想起,這不就是AOC2中西班牙人的奇觀了嗎?西維爾又在另一個帝國(世紀帝國XD)中出現了。
在天主教的西班牙如日中天的年代,建教堂是一定要做的事,否則又怎樣彰顯教會的威力呢。和安達露西亞的其他城市一樣,西維爾的大教堂也是由清真寺改建而成的。不過,十四世紀的一次大地震給予了主教們一次重建教堂的機會。據聞那時候的教會執意要建一座世上最華麗的教堂「我們要建造一座巨大的教堂,以至於見到的人都會認為我們瘋了」
這座教堂又1402年開始興建,一建便是102年。1504年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亞)也已由伊比利亞半島一角的小國變成世界的新霸主了。這座教堂於建成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現在也是第三大,(以面積計)次於梵蒂岡和巴西。
教堂的內部確是十分華麗,但與我剛遊過的哥多華大清真寺比較,還真是小巫見大巫。
我較感興趣的反而是教堂外部的La Giralda。La Giralda本是清真寺的叫拜塔,一座讓Imam們叫人來禱告的塔樓。在天主教收復以後,這座塔則變成了鐘樓。特別的是,這座一百米的高塔中只有十七層樓梯:為了讓每天要走上去大叫五次的Imam不用這麼辛苦,塔上升的路段都是斜路,好讓他可以騎驢子上去。
塔上面的景色和報時用的大鐘。
這座教堂也是世界上幾個自稱擁有哥倫布遺體的地方之一。根據官方的記錄,在哥倫布死後,他的遺體因為遺願和戰爭等在大西洋的兩岸轉了好幾個圈,最後回到了西維爾。但棺木裡面的究竟是不是就冇從考究了。
最後一個和「帝國」有關的景點是西班牙廣場。興建於帝國早已崩塌的1929年,是Ibero-American Exposition of 1929 (簡單來說是西班牙語國家的世博會)的場地。這個十分有氣勢的半圓型建築居然只有約八十年歷史,令我十分驚訝。廣場上佈滿了馬賽克的,代表了西班牙所有50個省的裝飾。現在,這裡是勞工處。是,政府部門。每天在這裡上班也真是太型了吧?
拍下了去過的幾個地方的壁畫。
因為這裡是電影常用的取景地,所以它還擔當了幾個虛構帝國的所在地。例如是《星球大戰II﹣克隆人的進攻》和不久前上映的The Dictator(中文好像譯《大鈍裁者》?)等。
真想不到,遊一個城市可以看到這麼多。這次說了政治上的遺產,下一篇就介紹文化上的吧。
本系列上一篇文章:文化交匯之地.哥多華
本系列下一篇文章:西維爾 佛朗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