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為什麼要來外國讀書?
為什麼要來外國讀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本來以為能快快寫完的我在這條問題上猶疑良久,想不出任何我滿意的東西。對小學剛畢業,十二歲不到的我來說,與其說為何要 ,倒不如說我想不出任何不來英國的理由,便聽從父母發落好了。在英國渡過了說短不短,但過得很快的十載,居然中學大學也讀完了,自然的對這個問題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吧。有時我不禁會想,幸好我真的來了。以下的是我個人對此的答案:相信對大家能起點參考的作用吧。
這篇文章,初寫於的高中年代,算是我最引以為傲的文章之一,每年到臨開學時也會拿來看看。大學的三年轉眼即逝,再把近年的經驗加上,讓自己比較一下,也讓大家參考參考吧。
正如上面所說,我是小學畢業以後就出國的。十二歲的我還只是一個死小孩,心智還未發展到考慮將來的地步。因此,要說服我向來好動的我到外國其實不太難。我初初同意到英國去的理由簡單得很:我媽跟我說十月中有兩星期的half-term假期,而且每天放學後也可以在宿舍的後園踢足球。這就足而讓我同意到外國了。可見小時候的我是多麼容易滿足(被騙?)呢。
決定出國,第一問題當然就是離鄉別井,人生路不熟吧。跟不少朋友談過,離開就像是丟棄已有已知的一切,走進充滿不確定的迷霧中一般。的確,要離開熟悉的事情,熟悉的朋友都是十分困難的決定。不過,那時的我正值小學畢業,原來的同學們本來就會四散東西。離開熟悉的環境已是既定事實,那要到一個新的學校,還是一個新的國家繼續生活,分別實在不大吧。
當然,我也了解我是個特別例子。大部份人出國的時候,是和朋友家人分別之時:我也聽說過見過一些嚴重思鄉,最後只好回港的個案。不過,我認識很多一年回港最少三次留學生們(也曾是他們的一份子),這樣的密度讓人其實和香港的生活全不脫節,不說朋友家人的軼事,就連當紅歌手電視劇也一點不漏。你甚至可以說,離開讓我和這群舊同學更親近了。當留學愈發普遍,在回港度假的時候,朋友們自然而然便會聚在一起見見面聚聚舊。若果人還在香港,也許便想不出什麼特地要見而的理由而漸漸疏遠。回港度假的我卻可厚顏打電話給眾人宣佈我的回歸,然後已此為理由說句:「既然大家得閒,不如一齊食餐飯吖!」
在這個手機即時通信的年代,去外國留學根本不同怕在舊朋友失聯不適應,反而要怕在廣大香港人圈子中適應得太容易。
「離鄉別井」,除了是跟了解的說再見以外,還是接觸未知事情的機會。去外國留學,學好英語大概是個重點。我自己不是國際學校出身,也沒有上過 A=Astronaut的課程,初來英國時確實有難度。雖以小學程度來說我的英文其實不差,但在日常應用上當然沒到胸有成竹的地步。更何況,我所有的英文知識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對一些日常用句,和英文世界的流行文化還是一竅不通。所以有時聽不懂老師所說的,也跟同學們沒什麼話題。但大概我年少有時間有機會吧,為了嘗試消除我和他們之間無形的隔膜,我花了很多時間看書,看新聞,甚至玩足球經理遊戲來學英文(打機學英文,比老師們想像中有效)。慢慢地,我的英文水平便追了上來,到了現在我甚至說不出我用什麼語言思考,算是完全的融入本地社會了。在差不多十年後的今日,若果我不向你說明,你大概會認為我是個BBC,在大學的香港人朋友還怕我聽不懂跟我說英文。人在外國浸淫,對外語的能力當然是有幫助的,特別是日常用語上,的確可以讓你變得更流利更有自信。然而,在英國的十年,學到的可不只是文法而已。
常有人說,在外國讀書非常苦悶。個人經驗是,跟香港這個不夜城相比,世界確沒有太多地方是更多姿多彩的。不過,「香港好玩咁多,英國咁X悶」的意見,和每次回去也是度假,而在外國時卻是讀書的日子不無關係。更重要的是,英國(和其他熱門留學地)和香港相比,生活方式的選擇可多得多。我有幸住在倫敦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最多元的城市。這裡的人和能做的事實在是多不勝數,週未既可從逛博物館,也可到夜店瘋狂。然而,在「蠻荒」的英格蘭東北讀了三年大學但同樣的有趣,不但大學活動一浪接一浪從未停歇,還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悶不悶,有時取決於個人心態-一種在香港不多見的思考。
更何況,苦悶的另一原因純粹是因你更空閒。以高中作準,英國雖已是西方國家中讀書較繁忙者,但跟香港比較自是小菜一碟;有較自由時間表的大學更不在話下。多出來的時間,讓你可以暫時放下書本,真正做一些你喜歡的活動。例如我打籃球和羽毛球,還花上好一點的時間寫作:假若在香港讀書的話,實沒可能同時參與兩種運動的訓練吧。因沒有課本全天候壓着,英國總體來說是個選科靠興趣的國度,所以連帶對書本和學科的看法跟香港人也不同。除了是必須外,還可以是喜歡的,享受的。你在學校或是大學會找到一群真正有興趣求知的,遇到會為興趣看哲學書籍的, 而不僅是為了填滿CV的人,然後因這些人的CV和Social Life一樣強大而暗暗妒忌…
我很感激這些年來空閒的時間,使我不再窩在家中,到外國享受陽光(如有),還看了很多不同的書,充實了自己。也許我在香港的話,根本不會對歷史再有興趣。當然還有打了很多機XD。我知道,像我一樣這麼早出國的實是少數。但以我所見,即使你中六才來,以你在香港用了的功,空閒時間還是很多的。所以,只要用好這些時間,想做的事就更能做到了。
當然,到外國升學自然還想進間好的大學/公司等吧。畢竟外國的大學排名靠前是不爭的事實,寫著牛劍的履歷還是搵工的好幫手。就我個人來說,在英國的時光絕對幫助了我選讀國際關係這門科。假若在香港讀書,幾可確定這科目會被標成「沒用」「沒前途」吧;而且在英國讀什麼科也好,工作出路還算不少的國度(例:最著名的那幾間律師行,近年請的見習律師最少一半不是法律系出身)。在英國讀書讓我有機會去看看大學,聽演講之類的活動。英國人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人之一:駕的是德國車,喝的是愛爾蘭酒吧中的比利時啤酒,吃的是中餐,印度菜或是土耳其Kebab,回家坐在瑞典製的梳化看日本品牌電視的美劇。特別是在大學的生活,讓現在的我對各地的文化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友儕們也來自世界各地。
香港雖然自稱「國際都會」,但和西方國家以至東南亞各國比較,我們對香港以外事情的了解和興趣實在是少得可憐。從小有幸在這個多元種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環境中長大,確是擴闊了我的視野和對世界的認識,也令我有更想了解這個世界的想法。
從小時候到現在,我都很喜歡去旅行。這是因為我一直都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困在香港。來外國讀書正好給了我一個走出去,了解我所在的世界的機會。
我都係小學畢業就去左外國, 不過係澳洲哈哈
識親既香港人都話點解你中文咁好, 不過今次見到你篇文咁好文彩就知我唔係唯一一個怪人哈哈
(唔知點解以家啲人去外國一個月就會唔記得七成中文)
繼續keep住 blogging :)!!
Hi Tiffany
首先感謝到訪!關於中文嘛,一個月是沒可能忘記的。初來的時候跟着幾個大佬,說得比較多所以keep得住。
但像我十年以上不在香港的話,真忘記是會發生的。汗顏的說,我有時會先用英文寫,有時還會google translate英譯中…
請您也在澳洲繼續加油-另外最好也宣傳一下這裡啦! 可以請您like我的fb page嗎?
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