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u Mei at the Dai Pai Dong:新收錄的港式新詞
近日看到新聞,發現牛津英語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最近新增了十數個港式英語的詞彙,看到香港文化受國際認同,自然是則好消息。
字要進牛津字典,一需有數個常用的例子,二需有它被長時間使用的證明,所以能進的理論上都是常用語。不過,試問大家有多常讀字典呢?所以即使這些港字已被字典收錄,卻不代表它們立時成為生活中為人熟知的字詞。今天就來說說這些港字原來的英文對照。
就先談談有本就有直譯的字:繳費處”Shroff”是個源自印地語的字,在香港幾乎只見於停車場裡。Shroff對照的英文就是Cashier。不過,英國的停車場基本只剩繳費機,機器一時叫”Pay Point”,或是”Pay and Display”(從機中取票,再展示在車窗上證明已付款),又或是”Payment Machine”。諸如此類。總之要付錢就是了。
雖然有時英國人覺得現金獎是沒心機的表現,但作為有份收利是的年輕人,自然懂得如何英譯向全世界炫耀。除了本次收錄的”Lucky Money”,利是又有叫”Red Packet”或是”Red Envelope”。
其實OED應該直接收錄Lai See的說。
清單上近乎一半的新詞都和食有關。經數十年來中餐館和外賣店的「研究」,對照的英文字早已被發明。首先,點心”Dim Sum”已是日常英語,直接提議”Let’s have dim sum”遠比嘗試解釋什麼是點心(或什麼不是點心)容易。
至於飲茶”Yum Cha”,在英國被當成點心的同義詞-說真的,它們的分別也盡是技術問題。不過,本著上午中午是飲茶的黃金時段,個人最喜歡的英譯是Cantonese Brunch。
燒味”Siu Mei”被譯作Roasted Meat-字面上雖解「燒肉」,但除了燒肉外還包括燒鵝燒鴨等。字典編者顯然覺得云云燒味中,叉燒最重要,所以另收錄了”Char Siu”一詞,免卻用上我覺得很不到題的Barbarcued Pork「燒豬肉」來解釋。
想起叉燒,還有兩個「常見」的用法:一是打球時常說到的「食 叉燒」,據聞原是排球術語Chance的變音,所以譯回英文亦是Chance吧?我打球時,還聽過用Kill-球場果然如戰場。
另一叉燒名句,當然是「生舊叉燒好過生你!」。呃,對子女咆哮一句”I’d much rather have a piece of Char Siu of a son than you!”,最低限度能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吧…
另一食品相關的新收錄是大排檔”Dai Pai Dong”。在英文,這些攤檔英文就叫Food Stalls。在數十年前,要和英國人解釋什麼是大排檔很困難。忽晴忽雨的冷天氣,並非坐在街中吃飯的完美配襯。然而近年露天市場愈發受歡迎,經常是潮人雲集找食找工藝品的熱點。市場中的食品檔,和大排檔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價格差很遠罷了。
我卻不知道街坊”Kaifong”是個常用至會被英文字典收錄的字,況且Neighbour基本能涵蓋街坊的概念。字典給出”Neighbourhood Association”一字代表「街坊福利會」。
像是夾心階層”Sandwich Class”,奶茶”Milk Tea”和濕貨市場”Wet Market”等字,就不需翻譯了吧。
我倒是很期待某天能爆出一句”I’m going to the dai pai dong by the sitting-out area for some siu mei and milk tea with the kaifongs.”
全句都是文法正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