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愛爾蘭・(倫敦)德里 抗戰數十年

到北愛爾蘭不過一週,所以遊記二月就寫畢,應是敝網最快埋尾的一次吧(⋯⋯)。北愛的最終章,到英國最不具英國風味的城市—Derry德里去。

德里是北愛第二大城(又或者說,唯二能叫作城市的地方),位處Belfast貝法之西北約六十英里,但和愛爾蘭共和國的邊界只有數英里之遙。雖說德里不過是個地區首府,但其在北愛爾蘭的歷史中可謂舉足輕重。

德里的成名作,卻是一聽來很無聊的問題:城市到底叫什麼名字呢?較常用的名稱是Derry德里;但官方名字卻是Londonderry倫敦德里。慣用名稱之間的分野,是德里歷史的一面窗,在旅遊(以至寫遊記),這也是個自然的切入點吧。

德里是愛爾蘭島上唯一還被城牆環繞的城市;對歷史素有興趣的我,先到了德里城中的箭塔博物館,為本文做點功課。「德里」一名來自蓋爾語,帶「松樹林」的意思。這附近原是愛爾蘭北部的經濟中心,但在和英格蘭的戰爭和隨後的起義鎮壓中幾乎被夷為平地。沒錢重建的英格蘭當局「邀請」(呃,大概是強迫)忠於皇室,新教徒倫敦市的商人到愛爾蘭屯田去。

重建的德里城依其恩主被賜名為「倫敦德里」是當代最先進的計劃城市,有著西歐數一數二的防衛牆。以後數百年間,這道城牆從未被攻破,所以德里又有Maiden City「處女城」的稱號。

造訪時雖在連綿的雨間,但走在保存完好的城牆上,還能略略感受到古城的風情。但是在城牆上時,眼睛少不了的被城北「自由德里」的壁畫標誌所吸引著。

自己改

回到城名爭議的故事:德里雖在北愛爾蘭,但75%的居民是天主教徒—也因此大多是共和派。所以德里的街上,英國的氣息並不明顯:米字旗幾乎不見蹤影,連市政廳都沒有掛;街上的店鋪皆收取歐羅;愛爾蘭綠是這裡的主色。

聯合共和之爭,在此自然更激烈。視自己為愛爾蘭人的共和派,自然對強加的「倫敦」一名深惡痛絕;相比而言聯合派則堅持沿用城市的官方名字「倫敦德里」。一堆中立的名稱也應運而生:本地的電台和選區,名字都用上穿城而過的河名Foyle;交通設施則兩字都用Derry/Londonderry—所以德里有趣的又有「斜線城」一名。

兩字之間的運用,不但顯出用者的傾向,還成為民族認同的部分。誰說名字不重要?

(倫敦)德里再進歷史舞台,是二十世紀後半葉「麻煩」的事了。上集提要,掌權的聯合派於政治經濟上對共和派處處限制,在這裡的情況可謂最嚴峻:由拒絕建大學,至Gerrymander (「傑利蠑螈」:以不公平的方法劃分選區來操縱選舉)等等。

Free Derry Corner//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不出奇的,六十年代末「麻煩」的爆發點,也就在德里。共和派在城北的Bogside一面牆上標著「自由德里」之名宣布自治,揭起了暴力衝突的序幕。其後在1972年,英軍向在遊行爭取公民權利的天主教群體開火導致14死13傷,自「流血星期日」後,北愛雙方的暴力衝突全面升級,近乎進入內戰狀態。

二十年的衝突幸而已成過去。到了現在,Bogside一帶像西貝法一樣是遊客區。「自由德里」字壁的還在,但對其瞄準的不再是步槍而是準備上載Instagram的手機。和上一篇一樣,在此的結語還是寄望和平吧。

想再多看點有關麻煩的歷史(來北愛就想看這個嘛),本來還有一個去處:「流血星期日」博物館。可惜現正重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