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詞彙記 — City的地位

Hull 市議會。沒有Cathedral, 但還是City

英國到底有多少座城市?

看到這條問題,你大概會回應「咩叫城市先」。然而在英國,這問題是有官方正答的:66座。

有一會沒出場的英式詞彙記,本日再來。談談一個字面意思容易明顯,但在英國有更深一層意義,展現出英國歷史的詞語 — “City”

City,當然很簡單的就是人口密集之處城市的意思;與之相對的是Country – 在英式英語裡,除了帶有「國家」的意思,Country更多指的是綠野仙蹤的郊外。也因此郊野公園的英文名稱就是Country Park。

和City相應的詞語還有Town和Village,中文可譯作「鎮」和「村」,分別多在於人口和建築多寡。特別是City和Town,除了前者比後者要大之外,定義之間的分野,大概只在字體細得像合約條款的政府文件裡,單是提起也覺無聊。

然而在英國,一個聚居地到底能否配作城市的頭銜,可完全不是人口問題,當中爭辯程度之慘烈,即使在吵架是常事,到處都是地雷的互聯網中還是個爆炸性的題目。這到底因為,英國的City Status「城市地位」,字面到題的確是個地位,面子,名譽的問題。

在歷史來講,英格蘭能稱得上大城市的地方,就只有倫敦一處;國內南北的小鎮,即使是最繁華的市集,人口最多的也不過數千而已。在那個政教合一的年代,教士僧侶的權勢財富不在國王之下,市鎮中最宏偉重要的建築多是教堂,其餘的房屋從大教堂的四周放射出去。貴族教士的們為鞏固權力,便向國王請願建立市議會自治,城市地位這概念便應運而生。

傳統來說,城市地位和教堂教區掛鉤,因此擁有城市地位的地方都有Cathedral主教座堂;漸漸的,「有主教座堂=City;沒有主教座堂=Town」*的不成文規定便由此而起。這是15XX年的慣例,經英國長久的穩定政治而留存至今(呃,最少直到2016年)。

不少城市,亦變成歷史遺物。有很多15XX年建立的城市,因沒經工業革命的洗禮而…還是村莊的大小。最誇張的例子當屬西威爾斯的St David聖大衛,兩條街,2000人口,但名義上是城市。(相比Southend-on-Sea,差不多三十萬人口,不是城市)

到了18世紀,像是利物浦伯明翰等的不新興工業城自然不服氣,除了爭取興建主教座堂外,還直接的向英女皇請願,要個和其他城市平起平坐的名頭。自伯明翰在沒座堂的情況下「成功爭取」以後,城市地位和教堂甚至政治再無關係,變成了純名譽上的銜頭 ,例如在綠茵場上,曼城之所以能自稱曼城 Manchester City,原因便在此。

城市地位,漸漸的變成Town和Town之間爭取政績,互相競爭請願還望英女皇開恩的競技場。到了現在,英國有66座城市,當中既有英國既有沒座堂的City,亦有有座堂的Town,兩者之間有否自治市議會亦毫不相關,只是個面子頭銜而已。

然而,有不少英國人還是相信,有教堂等如城市是個鐵道理,在網上的爭論永不止息。有時候,經一個簡單的詞語,能一看一個國家民族獨特的小怪事情。

*據此概念,香港有三座城市:中環、旺角和,最後當然是九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