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漁村風情畫 — St Ives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把場景從蘇格蘭的西海岸,搬遷到英格蘭的西南之角落。春初的陽光有點多愁善感,時晴時陰的決定不了是否盛放。我在西Cornwall一偏僻的小轉車站,等著到St. Ives的列車。
想起英國小鎮,腦海中總浮現出海濱的小漁村,白牆粉擦的小磚屋,伴以停泊在石灘上的迷你漁船一兩艘,再加海鷗數隻,藍天陽光下的雪糕筒等等,經腦海中的水Instagram Filter修修,活脫就是一張現實版的畫布。
St Ives位處英格蘭西南差不多最盡頭,正因擁有如上介紹的情景,久是藝術家駐腳的熱點,經他們筆下的描繪而聞名於世,至今還是英國藝術界的重鎮之一,可能是個像明信片的小鎮。在淡季空無一人的郊野鐵路車廂裡,沿著大西洋宏偉的海岸線前進,一直到海角兩座小山之間,被水清沙幼的沙灘所包圍的小撮平地就是,這裡果然是個吸引審美眼球的地方。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在雨下驟然的一天,在眼鏡的雨點下先看看兩旁的腳印欠奉的沙灘,直到雨水繼續的擊打,需半走半跑的繞過鎮上的商店街一兩條,到漁船避風港的碼頭旁邊,一座有點破舊的觀景台躲雨去。然而灰濛一陣的St Ives,看來卻更具傳統英國漁村的風味—好天氣不尋常也讓人不習慣。果然英國和雨水終究還是唇亡齒寒的。在屏障之下,旁邊有個拿著畫簿在寫生的學生,也讓我拿出電話拍下一兩張跟風吧。
St Ives是Cornwall的旅遊熱點之一,在炎熱得能雪糕會融掉的的夏日,鎮上中世紀的窄街時常被遊客們的汽車擠得水洩不通,單是想找個避暑的酒吧座也覺困難。反之在三月間,街上的店鋪才剛從冬眠醒來,還在賣冬季剩下的貨品,寧靜的街上更具藝術家的美感。在這遊客區,大街上的獨立小店的數目令人驚訝的多,單是逛書店也不錯。
只是淡季同樣有淡季的不幸:St Ives的最大景點,雕塑家Barbara Hepworth的故居還在修茸當中,一場來到撲個空。(不會在此假扮很了解誰是Barbara Hepworth,只是對幼稚中學時代的我來說,不知為何記得這樣的美術課)典型的地區博物館St Ives Museum,同樣的還未重開,連漁船模型也錯過了。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不過沒關係,St Ives最著名的觀光景點—相信也不難猜,這去處是個藝術館—卻是一年四季也開放。St Ives是倫敦泰德藝術館的分支,從此能看出St Ives在藝術界之中的重要性吧。博物館中展出的多是在St Ives遊歷過旅居過的人士,在他們筆下St Ives的種種。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在此再次遇上在碼頭寫生的學生,她大概是特地來朝聖的吧。不過,我覺得最值得看的,可能是博物館的本身:位處St Ives後山海風吹拂的沙灘旁,本來是鎮上醜小鴨一般的煤氣儲藏,在90年代經活化搖身一變成一座現代得來,卻又有一兩分羅馬競技場的藝術館。當藝術館也是藝術品的時候。
下午雨勢漸停,更是適合在戶外走走。St Ives鎮旁的岬角,如同太平山般正是觀賞鎮景的好地方。穿過排著山腰的暑期房屋,直到綠色山崗上,大概從遠古時代就在此的禮拜堂旁邊,一睹St Ives的風光。沿著步道向海望時遇上來郊遊的,背著嬰兒的女士,一起的在浪中尋找海豚(出奇的容易,BB很高興)。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回程的鐵路時間不合,與其在車站呆得,不如跟著海岸線的遊步道「近足」一下。從小吃店還未重開沙灘出發,穿過鐵軌一兩次的步離St Ives,在遠處回望景色之壯麗,讓沒經訓練的我也很拍出(我認為)很不錯的照片。在海濱豪宅間到更高檔的海濱村莊Carbis Bay去。在豪宅區間穿梭,不出奇的到處也是建築工地,遊步道因此被改道到穿過Carbis Bay的豪華酒店,在一排在剛做完Spa,在游泳池旁休憩的住客旁直行直過,整個構圖也夠荒誕吧。
連行為裝置藝術也包括,St Ives果然是在藝術家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