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 ⋯⋯ 避開香港微社會(2018)

晉身《都市日報》專欄作家,但確實說,專欄的內容自然而然的源自敝部落格。更新文章時,當然作過改動,改動夠多的時候,雖未至於是Theseus之船的地步,但若感覺是足夠不同的,就厚顏的當是新文章貼貼吧。

經常被人問到「去外國…會唔會怕唔適應呀?」(嗯,準留學生家長的熱門題);語氣用詞讓國留學像是南極探險。但容我再重申:留學絕不用怕不適應:需要怕的反而是適應得太容易。

首先今時唔同往日:現在可不是每年和家通一次新年電話,然後花大部分時間擔心不夠碎銀的年代,更不是「臨別海關揮手」然後「沒往來從不通訊」的年代。

現在可是即時通信,Facetime和Whatsapp的年代:隨時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免費通電話-然後花大部分時間擔心wifi訊號強弱…

食物之類的,香港人其實比自我印象中西化,奶茶三文治等英國常餐早而習慣,再者過去的十數年,英國捨棄了以往的單調而變得國際化。街上不同文化的餐廳和商店比比皆是:珍珠奶茶店已非唐人街才有…

其次,年輕人要認識新的朋友,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其實不太難。特別在大學,大部分的學生跟你一樣,是這個城市甚至這個國家的新鮮人,只要肯說點英文嘗試一下,要認識到來自不同大洲的朋友真的不難。

若你是來讀中學的話,你更有足夠的時間慢慢的融入本地生活。 最重要的是,英國是接收香港留學生數目數一數二的國家,除非像我一樣來讀初中,或是到了最鄉郊的鄉郊,你的級別中幾乎都一定會有香港人,東亞文化系的人,更是多不勝數。

所以你真是不用怕不適應:你需要擔心的,是太快太容易的融入大學的香港微社會。

聽起來很誇張,但感謝近年來偉大的教育改革,在英留學的香港人很多。若你是來讀大學的話,需知道留學生最熱門的幾間,人數多得能在香港辦O-Camp(一樣在英國不存在的東西)。還是各大學各自辦一個。

中國學生更誇張:據倫敦地鐵的廣告牌,倫敦甚至有中國學生專用,中文找住宿合租App。

新來乍到,遇見自己人而聚在一起,是正常不過的事情。畢竟總有思鄉情意結,或是閒來無事想打邊爐等需要,有幾個「共同志向」的可是方便得多。不過,中文語系在英留學的人實在太多,你很容易會安於現狀的「繼續群香港人」,然後漸漸和大學以至英國的生活模式完全脫節…

大學生大多需自己租房子和煮食,再加上「香港同學會」”KongSoc”的活動,和現在科技的進步,要在英國讀書,但和華語系的人合租,每天吃碟頭飯和杯麵(材料來自唐人街的中式超市),再實時追看TVB和韓綜,然後每週末去唱K邊喝珍珠奶茶,連打球也是Kong Soc籃球足球隊,大學三年中放學後講中文粗口多過英文,是絕對可能,也正在發生着的事。這樣自成一國的生活習慣,就連我這個廣東話沒問題的也難以溝通和加入,本地生們當然覺得難和他們交朋友了。

如是者生活像真人騷般來去也是那幾個人,就只有兩個結論: 一是很悶。二是是非很多很煩。這兩個也「恰巧」是我所聽見,留學生們最常的抱怨。
對很多人來說,來外國讀書不過為了拿張沙紙,若能容易的維持以往的生活習慣就更簡單了。可我覺得這種「國際學校」式的生活實在是太過浪費。即使從最功利的角度出發,來外國幾年,英文也不多學一句,外地的朋友(未來的,在香港認識不到的contact?)也不多認識一個,那實在是太不合乎香港人凡是要賺盡的邏輯了吧。

更何況,能來外國讀書,沙紙是要拿,但求的難道不也是個新的生活體驗嗎?不是個認識新朋友擴闊視野的機會嗎? 在英國大半生,我得着最多的,大概是有了走出香港,去了解世界的機會。我很清楚,這是十分難得的-所以看着連嘗試也不,就開開心心的留在comfort zone 的人們,我就覺得有點可惜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