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 — 珠寶角落 Jewellery Quarter

繼續在West Midlands – 西密德蘭遊蕩。承上集,這都會區的重心是有「千行之城」(”City of a Thousand Trades”)之稱的伯明翰,我亦自然有一遊。

回想上次到伯明翰,已是2011年的事;是那些年熱血得到體育館追看羽毛球的年代;相比現在,確實仿如隔世。

伯明翰,在刻板印象中總是陰陰雨雨,而且無甚有趣之處;本次造訪時…證明印象之所以刻板總有原因 — 縱是夏日,卻極為陰冷,於是抵達後的第一件事,是在車站旁的商場陣中買件外套…

Birmingham Moor Street

至於值得一遊之處嘛,其實不少,只是要稍稍離開市中心的商場陣而已。旅程的起點,是伯明翰城的第二車站摩爾街Moor Street。和重建後絕對後現代的第一車站新街New Street,Moor Street像時光膠囊一般停留在1920年代,整齊的紅磚和典雅的指示牌,讓人以為這是個保存鐵路的終點站。

從Moor Street出發坐一個站,就能到達本日目的地 — 伯明翰Hockley的珠寶區;就連車站也是叫Jewellery Quarter。

都說伯明翰以往是工業重鎮,但腦海中喚起的影像總是個在煉鋼的鼓風爐,而不是一排排的傳統手作坊/山寨工廠,這一帶,原來是英國珠寶業的核心沒有之一 — 縱然今時不同往日,不少珠寶工廠受到時代的淘汰,但全英國出品的珠寶,40%來自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一小撮地。

想參觀一下這些的典故,珠寶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Jewellery Quarter是必到之地。博物館前身是其一首屈一指的傳統珠寶作坊Smith and Pepper,到了80年代因後繼無人而光榮結業—結業過程反高潮得可愛,某日工作完畢後,把工廠大門鎖起來便是,於是裡面的一事一物,從手作珠寶的桌子,到當年是最新款的打字機,再到泡完茶剩下的茶包,都被原封不動的被保存下來,是以變成這段光輝歲月絕無僅有的見證。

博物館的上層,有點例牌的介紹展板,訴說這一帶的歷史,由伯明翰貴金屬業的起源,到檢驗銀器的Assizes部門的設立,再到高峰時期工廠數百間等,當然也少不了眾多本地珠寶的展示等—維多利亞時代的珠寶以金器為主,工廠的暢銷貨是個硬幣大小,女皇頭的鍍金像;作頸鍊或紋章等任君選擇。我就覺得有點老氣。

Jewellery Quarter, Birmingham

只是博物館的精華並不在此;而是參觀珠寶作坊的Guided Tour:首先看控制貨品物流的辦公室,學習到原來這些小工廠原來從不做零售,心想若果把時間拉到現代,套個保育或是英國製造的標簽,那生意大概還有得做。

再下自然要到工廠裡,真正製作珠寶的部份一看吧。技術熟習的博物館員,一面帶著我們參觀,一面的從頭到尾的做珠寶,把一片片薄薄的鍍金板,變成女皇頭的鍍金像,只是參觀沒有珠寶送,要買的話除了到例牌的紀念品店,就只好到這一帶大大小小的珠寶店手作坊搜購了。

Museum of the Jewellery Qua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