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英式詞彙記

英式詞彙記:雞蛋煮法大全

說起港式早餐,腦海中自然想起茶餐廳的例牌A餐:煎蛋多士,再加上火腿通粉*。茶餐廳A餐預設的,似乎總是煎蛋。英倫沒有港式茶記的詩意,比照「西煎雙蛋」等對聯似的名句,英國早餐店機械式的「2 Fried Eggs」雖然滿足每餐都在計算卡路里的分子,但論文采就確實被比下去。

英式詞彙記:一石之重

英制磅算是個我熟悉的單位,然而在香港基本只會用上磅這一級的單位,到了喜歡石和磅兩者並用的英國,卻經常讓我搞不著頭腦。在現代英國,會使用英石的場合幾乎只剩下一個:體重。

英式詞彙記:一品脫的福音

英國是個熱愛傳統的國度,執著程度有時墨守成規一般。在此英制度量衡,可謂一個「精彩」的例子。這是個在我腦海中醞釀良久,但遲遲末寫的題目—因為單位這回事有夠混亂的。呃,就由今天開始吧。所為只顧玩樂的千禧一代,自然由對生存最關鍵的開始:品脫。 公里、厘米、毫升:十進制的公制單位簡單易明,難怪它們已是全球通用的標準。雖然英國官方終在九十年代跟隨幾乎全世界的步伐而轉用公制,規定絕大部分的計算都必需要用公制表示,但在日常生活中,英制還是常用,在超市會和公制並列的標準。

Siu Mei at the Dai Pai Dong:新收錄的港式新詞

不過,試問大家有多常讀字典呢?所以即使這些港字已被字典收錄,卻不代表它們立時成為生活中為人熟知的字詞。今天就來說說這些港字原來的英文對照。

家居必備的「白貨」「啡貨」

問一個問題:洗衣機是什麼顏色的呢?

我敢打包票,即使家用的型號不同,你所想的還是那種搪瓷面,閃閃發光的白色

英式詞彙記-士多?

便利店是現代社會隨處可見的產物。在英國,街角士多遠比香港普遍。當你住在近郊連綿不絕的屋群之中,最近的超市是要駕車的距離時,「梗有一間喺左近」的便利店可是救世主的存在。本文就來探討一下,和便利店有關的幾個英文詞彙。 若翻查字典,便利店的直譯就是「Convenience Store」。然而,這企業化的三個字實在悶得很。日常生活並非一頁頁工商管理的講義,所以用語也要生動可愛得多。 試問你上次用「便利店」這三個字,又是多久以前的事呢? 在以往,在小鎮村莊裡大概就只有一間賣食品雜貨的店,既沒有分別的需要,那家店順理成章的就叫做 “the Shop”。到了現在,雖然商店的種類和數目多得像天上繁星,但這用法並無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之中:the Shop所指的還是雜貨店便利店,又或是買日用品的代名詞,甚有廣東話中「落街買野」的味道。例如落街買麵包,你會說:I’m popping(=go) to the shop for bread。 當然,英文裡也有專指便利店的字,日常會用,或在看板上見到的,最少有四個。對大超市所開設的迷你便利店,你自然會直呼公司名-例如Tesco和Sainsbury’s等。這些超市縮小版,Tesco的叫Metro,Sainsbury’s的叫Local,所以這兩字也是便利店的別稱。 在這範疇,英文沒有沒廣東話的抵死,「7仔」「些粉」之類的愛稱欠奉,實屬不幸。 英國市內市郊的住宅區盡是排屋和半獨立屋,為了方便和吸引顧客,便利店常開在大街街角;在以往,英國有限制商店不可於星期日營業的法例(這是上一輩留學生常說英國「乜都唔開」的主因)。可是,為了確保人們有牛奶麵包等必需品,士多是例外-所以每個小區都有這樣的「救命店」。漸漸的,不論店是否開在街角, “Corner shop”就成為了士多的代名詞。 這些街角士多,經營者通常是南亞裔家庭。在移民很難找工作的六七十年代,很多移民決定自己搞小生意,不是開士多就是駕的士。所以有時 “Asian Shop”也是士多的別稱-呃,又或者比Asian更冒犯更岐視的字… 為免看不懂中文的大學以為我在散怖仇恨言論,還是不寫了。 另外,即使它們的原義稍有不同,本著現代雜貨店什麼都賣的精神,Newsagents和Off-license也是士多的別稱。Newsagents-嚴格來說是賣報紙的地方,所以街邊的報紙檔更接近本字的意義。但大概英國的街道太窄太冷,報紙檔並不常見,最類似的店鋪都是地鋪,功能也愈來愈像便利店。 至於Off-license,小時候的我曾以為是「無牌經營」,但明明每間士多都有這行字的說,要犯法大概不會這麼明目張膽吧。Off-license其實是酒牌的一種,但據規定不能在店內飲用,只能買走到外面喝的意思。在我的學生時代,Off-license可是救星,酒不但比酒吧便宜,而且店主們不常查證件…呃,我大概說大多了… 在英國街頭,不論是Corner Shop; Newsagents還是Off-license,都是便利店的一種,要買汽水(或其他飲品)時的好去處呢。

一頓晚飯,三個詞彙…

晚飯的英文是什麼呢?聰明的你一看大概會說,這不過是小學水平的英文題,答案不就是Dinner嘛。 誠然,Dinner確實常指「晚餐」,但這只是眾多正解之一。在英國,在特定場合下可解作晚餐的詞最少有三個。 然而令人頭痛的是,這三個詞是另一些場合下的意思分別為… 「下午茶」「午餐」和「宵夜」… 三個詞彙之間,引申出複雜的文化、地域甚至階級的差異。

Keep Calm and Carry On

這句源自一張幾乎沒被用過的戰時海報,一直名不見經傳的被封存在倉庫內,到了近二三十年才真正的為人熟知。嚴格來說,這不是個「詞彙」而是句口號,但它可能是除了紅茶、大笨鐘和倫敦地鐵外最著名的英倫印象,而且它大概比以上三項更能代表英國人的作風吧。

英式詞彙記-Coach

單刀直入,繼續來談談英國專有的英語詞彙,本日主題涵蓋廣泛:一個「五花八門」的詞:Coach。 跟香港朋友說起Coach這字,想起的大多是手袋的品牌,有留意籃球等運動的會認出它另有「教練」的意思。但你若在英國聽到Coach這個字,十有八九的意思是指…巴士。甚至火車。 小學時當然已學過,巴士是bus,火車是train。在英國,市內短距離運輸的巴士和香港一樣叫作Bus。Coach指的是城際間的長途巴士,又或者五十座的旅遊巴。 但在談論鐵路時,Coach的意思就變成火車車卡:例如你會在時間表上看到”formed of 8 coaches”,指的是列車共有八節車廂。 為何coach一字意思由旅遊巴到教練一般天馬行空?那要由中世紀的馬車開始講起。

英式詞彙記-High Street

月前寫過幾篇英式詞彙的文章,似乎頗受歡迎,便有了把它「系列化」的打算… 今日先談一個在街上常見的字:High Street。High Street,自然是一街道的名字,顧名思義便是高街。在香港,高街是西營盤山上一條不起眼的橫街,小時候的我和它甚有淵源,是幾乎每天都會走過的街道。記憶所及,街上有兩間學校和幾間餐廳,街尾有座醫院,而以往在正街街口處還有幾間大排檔,但總的來說還是條偏靜的街道。可是,英國的High Street和香港的卻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