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Europe 12

Europe 12′: Zaanse Schans 荷蘭的Stereotype

上一篇在阿姆斯特丹。在運河之間的橋上忽忽走過之時,我真正的感覺到,荷蘭擁有的當然不止是風車。 正如你不能夠從一本書的封面去推斷這本書好不好看,我們又怎可以以我們對一件事情或一個人刻板的印象(stereotype這詞遠比其中文翻譯的「老套/陳規」要精闢)去推斷一整個國家之中千千萬萬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呢? 作為生活習慣不怎麼Asian,但生活在英國的Asian,我早就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然而,一件事情能成為Stereotype,自然有它的過人之處,否則它也不會被其他人認為這就能代表一整類人。正如西方社會認為香港人都是武林高手,不就是因為我們的功夫電影聞名世界嗎? 話題扯遠了。我想說的是:風車當然是荷蘭著名的地方,但切記這並非唯一值得看的東西。 想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看風車,Zaanse Schans會是其中一個最佳的地點。從阿姆斯特丹中央站在火車到Koog-Zaandijk站,也不用20分鐘就到。整個區域是個開放式的博物館,但追求「看真的風車」的你也不用擔心:這裡的風車雖然都有被修復過,但你能看見的都是源自17世紀的「真跡」。 從火車站走到風車的區域,一路上都有清晰的指示。令我汗顏的是,來往的遊人大多都是亞洲人,難道我們的國際視野都是這麼狹窄,都只以為這就是荷蘭嗎? 從火車站到村落之間有一條現代,可打開讓船隻通過(就像Tower Bridge一樣)的橋。從那裡,整個村落可說是一目了然。 不過說真的,即使真正的荷蘭就只是這個樣子,我相信很多人也會願意就在這個漂亮整潔(甚至有點太過整潔)的小村落中,和風車一起渡過餘生的。 既然是個旅遊區,當然少不了介紹荷蘭物產的部份。這裡就有芝士和木鞋的工場,展示着傳統的工藝。在這些手工藝不再主流的年代,也許只有透過旅遊業,才可以繼續保留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 看著一排排的風車,我心裡就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大,有很多很值得看的東西。又多一個理由(籍口?)多點去見識世界。 在荷蘭只留了短短的兩天左右,便坐火車出發到下一站:巴黎去。這也是這趟歐遊的最後一站。請大家繼續準時收看!(假設巴黎的遊記不會爛尾的話…) PS. 回程的時候,橋打開了。

Europe 12′: 一天的Amsterdam 運河 單車

說起荷蘭,你會想起什麼? (給大家幾秒鐘想想…) 我大可跟大家打賭,你的答案裡包含「風車」兩字。 似乎我們這群孤陋寡聞的人,都只會想到這個最公式化的老套答案。 但你只需在阿姆斯特丹逗留那怕只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荷蘭所有的不僅僅是風車。 呃….但我們的確只留了實在是不足夠的一天。 在這有限的時間內,One Day Free Tour就是最有效率的遊覽方式。之前在漢堡時,同樣的因為只有一天左右的時間(其他時間都用來看模型了…),也參加了這樣的Tour。

Europe 12’:夢想成真之地﹣Miniatur Wunderland(下)

(承上集,繼續在漢堡的一個舊倉庫裡環遊世界) 上回說到漢堡為藍圖的Knuffingen市。除了市中心的繁華,展館也把整個市郊搬到檯上。看看這個遊樂場和演唱會,真實得讓我也想坐坐摩天輪,聽聽歌(不過台上的那個大佛是什麼的一回事…)。 但還是讓我直接帶大家看重點吧:Knuffingen機場。這是展館最新的部分,是一個完完全全,由飛機維修庫到停車場也有的機場,比一個普通的班房還要大的機場。不過,這不代表模型並不精細,你連停車場的閘門也能找得到。 然而,機場的主角當然是停機坪和跑道。只需看看這段Youtube,你就會知道,這個機場令我感到多麼的震撼。 對!這裡的飛機會升降!整個機場的設計完全是德國式準確的代表。當飛機降落後,它們會自動的停至停機坪上的一個空位,接着巴士、行李車、油車等便像流水作業一樣的輪流為飛機服務,正至航機再排隊起飛為止。(這程序甚至準確到一個地步,凌晨時不會有航機升降。 夠誇張了吧? 在機場旁邊的是阿爾卑斯山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新天鵝堡(也就是迪士尼的那一個)。 接着的風景,我還是讓圖片說話好了。 瑞士山區(肺?) 看起來很小?其實它是這樣大的… 除了壯觀以外,我以再想不出其他形容詞。我甚至不知道,究竟這個,還是真正的瑞士山區才是更壯觀的一個。 我們就這樣的在館中一直的看,一直的用敬畏的眼神觀賞着在我的眼前,我們小時候的夢想,直到關門為止,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開。(還在大門外拍了一兩張「傷心」的照片) 這樣說吧,若模型從沒有在你生命中代表過任何東西的話,Miniatur Wunderland是個值得一去,最低限度去看看那個驚為天人的機場,拍幾張到此一遊照,嘩幾聲的地方。 但﹣如果你像我一樣﹣,曾經透過它們去認識,去創造世界的話,請把下面的地址記下:這是你一生中絕對不能錯過的地方。 Miniatur Wunderland Kehrwieder 4, 20457 Hamburg, Germany

Europe 12’:夢想成真之地﹣Miniatur Wunderland(上)

離開了柏林,下一站是漢堡 (Hamburg),在德國北岸的港口城市。 去漢堡有兩個理由:一是去見見之前在西班牙認識的朋友,二是去追尋一下兒時的一個夢想。 若你是男生的話,有一樣東西曾在我們的人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你大概曾和他同床共枕,朝夕相對,雖然不一定是你最後的愛情,縱然它的重要性都漸漸減退,被放在一旁,但他總會在心中的一個角落存在。 各位,你想起了你們的模型了嗎? 對我來說,不論是看書,煲劇,打機等等的消閒,都是一個讓我進入一個自我想像,脫離現實世界的方法。在我小時候,iPad還沒有出現的年代,我們就是用一架架車仔構造出我們的理想世界。那時候,唯一的問題就是不夠地方,不夠時間。 到人長大了,自然而然便會把這些「玩具」收起,進入「正常」的生活。然而,我心裡總有那一點點的寄望,能把這樣的夢想重現。 Miniatur Wunderland (Miniature Wonderland,縮小樂園?)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顧名思義,這是個模型展館。但它可不是普通的世界之窗:這是全世界最大,最精細的模型火車系統。 何謂最大?那裡單是火車路軌就有超過12公里,差不多比港島線還要長。 夠誇張了吧?如同很多港口城市,漢堡的岸邊有很多廢棄了工廠和倉庫。一對攣生兄弟就在這些用不着的建築裡開始興建他們心中的夢想世界。由2001年開業開始,這裡的模型愈建愈大,差不多每一年也有新的部件建成。到了現在,在倉庫之中已可找到德國、美國、北歐和瑞士,精細的國景。 這裡的模型火車絕大部分都是可以動的。而且,它們不止會笨笨的在兩個地方之間徘徊,而是有一完整的程式指示它們。例如,火車站的巴士只會在火車進站停車以後才會開出。這裡心有一整套的交通燈系統,車子遇到其他車輛會自動懂得迴避。 事實上,展館裡有一所控制室,裡面的系統猶如真正的鐵路控制室。我們打趣說,在這房間外控制火車,大概就是我們的Dream Job了。  就讓我帶大家遊遊世界吧! 先由美國開始。美國的鐵路助長了西部的發展,所以這裡的景觀也以峽谷等傳統西部的景觀為主。 我走過的時候在想,可惜這些飛機不會飛。但後來… 除了這種較荒涼的地方,美國西部也有很多城市。拉斯維加斯應是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吧。 賭城模型版 賭城當然是愈夜愈美麗,但我們想不到的是… 這裡居然還有分晝夜!大約每十五分鐘就會轉換一次。拉斯維加斯的夜景又如何呢?(圖左的火箭還會升空) 接着我們回到歐洲,到北歐看雪景。 氣象站。周圍的風景有沒有聖誕節的感覺?  可是長年的積雪,並沒有阻止鐵路的來臨… 挪威(?)的小漁村 這艘遊輪有時會離開船塢,在湖上航行(對,這個湖是液態的) 再去德國…這裡的德國有好幾個部分,先來看看這個名叫Knuffingen,實際上不存在的城市。話雖如此,裡面的建築都是參照漢堡的地標建造的。我們來Miniatur Wunderland以前,剛參加了一個City Tour:我可以保證,它們幾可亂真。 漢堡火車站:裡面連商店也在它們應在的位置。(按此看現實世界的車站) 實在是一模一樣的…… Continue reading

Europe 12′ :世界之窗花園版 Garden of the World

先給大家看張照片,讓大家猜猜我的所在地。 你大概很難想像,但這裡不是中國,不是韓國,不是日本,也不是中東,而是柏林市郊的Garden of the World。對,這裡是德國。 Garden of the World是德國政府和柏林的姊妹城市合作而修建的花園,初建成的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園。後來,柏林市政府邀請了來自中國的技術人員,以柏林重新統一為題建造一個中式庭園。庭園在2000年建成後,柏林市政府又邀請了日本、韓國,甚至中東和意大利的專家修建各國傳統風格的庭園,才令Garden of the World有了現在的規模。 由於花園都是由本國的人員設計和建造,所有的部份都用上傳統的興解方法,造得和它們本國的庭園一模一樣。在它們其中遊走的時候,再配合上當天的熱天氣,自不免有置身於亞洲的感覺。 中式庭園是整個園地中佔地最廣闊的,也是歐洲最大的同類庭園。假山,迴廊和湖景一應俱全,就像從北京複製過來了。想不到在歐洲也能看到這麼中國風東西。說真的,我很懷疑,在中國還能不能看到這樣別致的庭園。 若你告訴我,這個佈滿荷花的水池拍於是江南某個小鎮,我大概會相信的。這個中式庭園甚至還有一個茶座,讓遊人在這麼優美的環境試試不用類型的茶。不過,本着很快會回港,我們就沒有試。 繼續看看這個中式庭園的風景。 婉轉的迴廊 我們還看見這個孔子的雕像。根據我極有限的德文知識,上面的名言應該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除了中國的庭園外,韓國和日本的兩園也是焦點所在。 不過,這兩個國家的庭園和中國的不同,都是走簡約風的。 日本的「融水園」是傳統的禪系庭園。在這個沒有櫻花的季節,看起來的確及不上中式庭園的雄偉。不過,從網上的圖片所見,花見(櫻花季)時風景也能比上日本的一些賞櫻地點。坐在庭園正中的「茶屋」(就個下面的那個建築物,其實就是個休息室),看着外面炎夏之中一片片綠油油,我開始明白,心靜自然涼的意思。 韓國的「首爾園」是三個東亞庭園之中最不像花園的,看起來就像古裝韓劇裡面的房子。據聞這座房子也是照着以往的方法建成的。不過,就這樣看這個房子,和它周圍的花草所構成的風景,我絕對會考慮住在這裡。若我付得起的話… 女將軍(?!) 既然說是「世界」的花園,這裡當然有東亞以外的代表。首先有穆斯林風的阿拉伯庭園。雖然這個花園看起來也很漂竟,但設計上真的很像我到過的赫內拉利費宮(El Generalife,在西班牙),所以這個「仿製品」就自然而然的被「真跡」比下去… 但其實還是很有氣勢的 至於歐洲的代表,因為歐洲人在這方面的保育工作做得好,就是街邊也有些上百年卻還是歷久常新公園,所以在這十年來興建的公園就較失色了。不過,英國的代表,照着Hampton Court Palace所建的樹迷宮倒是十分壯觀。特別是,當你在裡面轉來轉去差不多半小時,終於找到終點的觀景塔,並在其上欣賞迷宮景觀的時候。 誰說盛夏的花不艷麗 真的搞了半個鐘… 要到Garden of… Continue reading

Europe 12′: 柏林 德國人的地標

繼續說說柏林。 若果你在柏林的小攤檔上買明信片,那我敢打包票,明信片上出現最多的,會是這個。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柏林市中心的地標。 地標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它並不代表任何一種建築物,但任何建築物都可以成為一個地方的地標。(事實上,它可以連建築物也不是)只要當地的居民覺得它足夠重要,有留下來的價值,能夠代表他們的城市,這個東西就會成為地標,讓世界各地的人透過一張一張的明信片去認識他們。 所以, 想了解一個城市的價值觀,大可以看看這城市的地標是什麼,它們長成什麼樣子,有什麼用途等,便可大約知道這個城市的居民覺得什麼最重要。先去Wikipedia抄一些勃蘭登堡門的資料: 它本是柏林城牆的一道城門,在1688年興建。這城牆並沒有軍事上的用途,而是作海關之用。 但詼諧的是,在德國興起的年代,這城門變成了德國軍事力量的展示場,軍隊巡遊的地方,納粹黨人把它用作黨的記號。 到了冷戰年間,因柏林圍牆就在其面前穿過,這裡成了無人區。直到圍牆倒下,東西柏林的人都湧到的城門前慶祝。那時拍下的一張張照片將這裡塑造成德國統一和自由的標誌。 這個故事夠傳奇了吧。一道本來很宏偉,但其實不關鍵的城門,在歷史的洪流下,幾可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幾百年的興衰。 和很多民族一樣,德國人很為他們的歷史而自豪。然而,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們很尊重歷史,尊重記錄。即使德國歷史上有很多污點,但他們從不介意把事實的全部都說出來,讓世人自行分析它們的好與壞。 所以,即使勃蘭登堡門是德國最黑暗幾年的標誌,即使拿破崙當年打敗普魯士後曾在此舉行勝利巡遊,即使它在二戰變成殘垣敗瓦,在冷戰時日久失修,柏林市政府還是要花上幾百萬歐羅來修復它。 這是德國學習了以往的過失,重新站起來,再move on的標誌。 一個城市一止一個地標。尤其是像柏林這樣文化多元的城市。就在勃蘭登堡門前向南數百米,你會看見這個。 這是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in Europe)。 看到這一磚磚,看起來井然有序但其實上不對稱也沒有系統的東西,大家會想起什麼?我想到的是墓碑。墓碑想說的東西不言而喻了吧。 在紀念碑中遊走,很容易讓人迷路,甚至有點頭暈。這正正是紀念碑想表達的東西:有些東西,開始的時候好像很有道理,十分應該,但若不經思考,盲目的做下去,可能變得迷失,完全失去原來的意義。(我們三人還真的迷路了,分開了以後用了好一會才找回) 非常政治不正確的帶一句,這個地方真的很適合打War Game。被射擊遊戲訓練過的腦袋,在每次轉角都彷彿凝着一口氣,生怕會出現敵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也許當時猶太人的心境也是一樣,面前的路不同,但看起來還是一樣的沒有希望。 在紀念碑的中央(假若你能找到的話),有個資料館,裡面記載了能追查得到的,每一個遇害猶太人的名字。就像在布拉格所看的一樣,進去之前,最好有點心理準備。那些驚人的數字和名字不會讓你太高興的。但願這樣能讓大家反思,從歷史中學習吧。 也許你會覺得,當年的德國人對猶太人做出了這麼令人髮指的事情,這樣立個碑也是很應該的吧?那請容我告訴你兩件事。首先,在大約十年前興建紀念碑的時候,德國的猶太人社群其實是反對的(他們覺得沒有必要)。支持而且執意要興建的,反而是柏林市民。 另外,這個紀念碑建在市中心,本來是柏林圍牆無人區的空地。簡單點說,就是市區的黃金地段。這樣算吧,換作是香港政府,我們大概也是建一個地標吧。像The Landmark的那一種地標。 Brandenburg Gate,… Continue reading

Europe 12: 柏林﹣以往 現在 將來的柏林圍牆

繼續很慢很慢的寫這一篇。不過趁現在比較有空,看看可不可以在這幾星期內全部寫完吧,總不成等到都忘記了發生什麼事才寫吧。 離開布拉格,我們坐火車北上。拿着一本米蘭.昆得拉,沿着河流穿過森林,來到了德國的首都。柏林。 柏林是一座我很喜歡的城市,我在兩年內第二次去。(雖然第一次是和學校一起去的)。這次回去,感覺還是一樣的好。德國人對多元文化的容忍度高,也造就柏林成為歐洲最有國際風味的大都會之一。畢竟,你不會在其他歐洲都會的火車站,找到珍珠奶茶茶檔的。 但歷史中的柏林,和多元文化這四個字完全沾不上邊。例如說起柏林就必然會提到的柏林圍牆,正正便是拒絕包容,強謂絕對服從的標誌。柏林的重要性不需更多的描述:它是上世紀冷戰期間,兩大意識形態角力的戰場。城牆則是再明顯的不過的一道「防線」。在德國統一後,德國人急於Move On的心態使他們鏟除了城牆的大半:若果現在看看當年圍繞全城的圍牆,只有到特地幾處。 這幾處中最著名的,一定是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 東西柏林之間的其中一個出入口。雖然當年東西柏林之間有多個出入口,但只有Charlie一處供外國人出入,衍生了很多間諜的故事,所以最為著名。以前的西歐人要進入東歐鐵幕之內的國家,大多是從這裡進入的。現在到Checkpoint Charlie,圍牆已經沒有了,但像收費亭的檢查站還在。當然也少不了那塊著名的‘You are now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閣下正離開美國管制區” )的告示牌。 來到這裡必做的兩件事:一當然是拍張到此一遊照。二就是從告示牌前方原屬東德的一面重新進入西德:一樣很多東德人費盡幾十年心機也做不到的事情。就在檢查站旁邊的大樓內有一座「柏林牆博物館」,裡面記錄的正是東西柏林數十年分裂的故事。就像德國分裂時一樣,博物館裡的資料有點混亂,即使是我這個歷史學生也覺得有點難follow。不過,有些展品,比如是逃亡用的車還是讓我印象深刻。 試想像一下,你躲在一架老車子車尾的暗格內,夢想著就在對面,一牆之隔的自由,但卻不知道自由代表的其實是什麼。車不是你駕的,也許是付了錢請人帶自己過去,又或者是西德來的人自告奮勇要帶你出去。但實際他可不可信,你無法肯定。你唯一肯定的是,過關時的關員尋找的正正是你這一種「叛徒」,而被發現的話下場只有一個… 另外,若要買任何有關柏林牆的紀念品,博物館的商店有很多選擇,像是Tshirt和郵票等。其中最特別又最普通的,是柏林圍牆的碎片:生性嚴謹的德國人大概不會在這種重要的場合隨便拿塊石頭來騙人,但你所買到了正正就是一塊這樣的東西… 查理檢查站當然是要看柏林圍牆必到之處,但周圍遊客區「到此一遊」的氣氛讓人很難了解到這幅圍牆帶給東德人的恐懼。要想感受一下這樣的氛圍,在Bernauerstraße的柏林圍牆紀念碑(Berlin Wall Memorial)會是個更值得一到的地方。 這裡代表的是柏林圍牆較陰暗的,因為圍牆而死的人的歷史。史上第一個在企圖翻牆的時候被殺的人 Peter Fechter 就死在這裡。另外,那張著名的,東德士兵趁石造圍牆還沒有建好之際跳到西德的照片,也是在這裡拍下的。 這裡重現了八十年代末的柏林圍牆,共分四部分的它是歷代最先進,守衛最森嚴的。登上在對面路邊的展望台就可以見到,城牆與城牆(柏林圍牆有多過一幅)之間的空空如也。要穿過這個什麼也沒有的「無人地帶」,明明只要直接走過去就可以了,但這麼多年來,想做的人不少,能做到的人卻更少。 來這裡一次便會知道,要在重重防守下突破到另外一方,是一件多麼難做到的事情。 但我們也不要忘記,即使東德時期的柏林圍牆看起來是這麼牢不可破,它還是倒下了。被鏟除了。以往在城市中到處可見的它,現在卻只遺留下幾個小段讓人記住這些不想記起,卻未敢忘記的過去。 在Ostbahnhof站向河的方向走約5分鐘便會來到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這是在柏林圍牆作畫布的一個畫展。所有畫作都是圍牆倒下以後,世界各地的畫家以自由為題所作的。這一百多幅壁畫構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開放式畫廊,描繪了畫家們對自由世界和未來的期許。 年前到過一次,(照片連結),現在再來還是同樣的感覺。我還是選擇相信,無論人在那裡,正經歷著什麼,自由還是值得我們為其而奮鬥的一樣東西。即使自由帶來的不一定是好事(看看畫廊中一些被塗鴉過的畫作就知道了),但這還是要比用槍指出來的和平要好。… Continue reading

Europe 12: The Two Synagogues

Once home to a large Jewish diaspora, the Jewish Quarter, the Josefov, is a major tourist area in Prague, situated just off the old town square. As in any Jewish settlements, the quarter… Continue reading

Europe 12: 兩座猶太會堂

  就在舊城廣場附近的猶太區是布拉格的猶太人曾經居住的地方,而現在則是市內的一大遊客區。跟各地的猶太人聚居地一樣,猶太會堂是這個區域的中心,也是最重要的建築。作為「耶穌的殺手」,他們自然不受基督教的歐洲歡迎。事實上,猶太人的歷史就是無窮無盡的的歧視和迫害。然而,他們還是在猶太區內默默保持自己的信仰。 布拉格有好幾座猶太會堂。也許是猶太人實是求是不亂改名,只要他們才想得出「舊新猶太會堂」(Old New Synagogue) 這個真心很難讀的名字。這是布拉格的第二座,代替了一座更舊的,也是目前歐洲最舊仍在使用的猶太會堂。 舊新猶太會堂應是個榮神的大殿,但看起來卻像一間簡陋的小屋。門小得幾乎要爬才能進去那因歲月而沉降的小屋內。這看起來最少有過千年的歷史(但事實上是十三世紀的建築)。門的旁邊坐着幾位理論上在賣票,實際上在小聲閒話家常的婆婆。要直到我們爬進那扇小門打算買票後,她們才發現了我們的存在。猶大會堂除了是個敬拜的地方,還是一個社區中心。 其中一位婆婆賣票給我們, 然後告訴我們:因為這裡是個敬拜的地方,所以請你們蓋着頭才可以進去。就在我們有點不知所措的互望幾眼時,她忽然從不知那裡拿出幾頂猶太人的小帽交給我們。這樣就可以進去了。裡面比起想像中的要寬敞,樓底很高。雖然是這樣,但房間還是很小,大概只能坐三四十人。我嘗試在腦海中想像猶太人在這裡敬拜的樣子。 傳說會堂中住着一隻泥造的怪物,用來保護猶太的社群。連猶太人也覺得需要這樣的一個東西來保護自己,那時他們受到的迫害可見一班。 你可能有發現,這篇文章的第一句說猶太區是猶太人「曾經」居住的地方。為何要加上「曾經」一詞?答案:因為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這也是為什麼Pinkas Synagogue是本次旅行中最悲慘最heavy的一處。它不是什麼特別亮眼的建築,但它肯定有在世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裡有人名。很多,很多,很多個人名和他們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猶太會堂的內牆上記錄了每一個在大屠殺中遇害的捷克猶太人。能找回記錄的都在, 一共有77,297人。二戰時,捷克(那時叫捷克斯洛伐克)差不多是希特拉攻下的第一個國家。所以,他也有最充足的時間去「解決」猶太人這個「問題」。後果就是以下這樣: 名字佔據了牆上的每一個角落,由天花的頂點直寫到最底。人名密麻麻的就像在看字典一樣。整幅牆除了個人資料以外什麼也沒有。若你再細心點看看那些人名,你大概會在心中感到陣陣寒意。整張名單是先到出姓氏,再在後面列名字的。也就是說,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又一個整家人消失的故事。不論是祖父母輩的還是牙牙學語的嬰兒們,全都在幾年內就不復存在了。 會堂的上層還是一樣。都是人名。只不過從上層可看到其中一方兩層高的牆的全貌,真切的感受一下這些人名在你心內帶來的重量,和那不能呼吸的感覺。上層另有一個房間,展出了那時候的小朋友所畫的畫。只是過不了多久,他們的名字也成為了牆的一部分。 諷刺的是,希特拉本來打算在布拉格的猶太區中建立一個「被消滅民族紀念碑」。因此,他雖然是把這個民族的人都消滅了,猶太區的建築物卻被完整的保存下來,成了歐洲所剩無幾的,在二戰沒怎樣被破壞的猶太人聚居地。 若你想在布拉格找個輕鬆開心的地方看看,那千萬不要來這裡。不過,若世上真的有「歷史教我們的一課」的話,大概就會是這個樣子了。但願這類佈滿血跡的事件不用也不會再發生。 上一篇:布拉格古城區

Europe 12: Old Town, Prague

The Vltava river is, of course, one of the best sights in the magnificent city of Prague. Nevertheless, when Prague is mentioned, one would probably think of the Castle and the Medieval Old…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