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Railways

伯明翰 — 珠寶角落 Jewellery Quarter

繼續在West Midlands – 西密德蘭遊蕩。承上集,這都會區的重心是有「千行之城」(”City of a Thousand Trades”)之稱的伯明翰,我亦自然有一遊。 回想上次到伯明翰,已是2011年的事;是那些年熱血得到體育館追看羽毛球的年代;相比現在,確實仿如隔世。 伯明翰,在刻板印象中總是陰陰雨雨,而且無甚有趣之處;本次造訪時…證明印象之所以刻板總有原因 — 縱是夏日,卻極為陰冷,於是抵達後的第一件事,是在車站旁的商場陣中買件外套… 至於值得一遊之處嘛,其實不少,只是要稍稍離開市中心的商場陣而已。旅程的起點,是伯明翰城的第二車站摩爾街Moor Street。和重建後絕對後現代的第一車站新街New Street,Moor Street像時光膠囊一般停留在1920年代,整齊的紅磚和典雅的指示牌,讓人以為這是個保存鐵路的終點站。 從Moor Street出發坐一個站,就能到達本日目的地 — 伯明翰Hockley的珠寶區;就連車站也是叫Jewellery Quarter。 都說伯明翰以往是工業重鎮,但腦海中喚起的影像總是個在煉鋼的鼓風爐,而不是一排排的傳統手作坊/山寨工廠,這一帶,原來是英國珠寶業的核心沒有之一 — 縱然今時不同往日,不少珠寶工廠受到時代的淘汰,但全英國出品的珠寶,40%來自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一小撮地。 想參觀一下這些的典故,珠寶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Jewellery Quarter是必到之地。博物館前身是其一首屈一指的傳統珠寶作坊Smith and Pepper,到了80年代因後繼無人而光榮結業—結業過程反高潮得可愛,某日工作完畢後,把工廠大門鎖起來便是,於是裡面的一事一物,從手作珠寶的桌子,到當年是最新款的打字機,再到泡完茶剩下的茶包,都被原封不動的被保存下來,是以變成這段光輝歲月絕無僅有的見證。 博物館的上層,有點例牌的介紹展板,訴說這一帶的歷史,由伯明翰貴金屬業的起源,到檢驗銀器的Assizes部門的設立,再到高峰時期工廠數百間等,當然也少不了眾多本地珠寶的展示等—維多利亞時代的珠寶以金器為主,工廠的暢銷貨是個硬幣大小,女皇頭的鍍金像;作頸鍊或紋章等任君選擇。我就覺得有點老氣。… Continue reading

英式詞彙記 — 意義相反的 “Parkway”

嗯,本年間確實忙了點,對部落格有所冷落,雖也不是第一次說這句,但還是從今天起重新上路,再接再厲的談談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國度吧。 英美之間,雖共用英語,但文化共通點似乎止於這點。兩國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完全不一樣的國度。(嗯,不過政治上好像愈發相似。)於是兩國間的英語亦有各自的詞彙俚語 — 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薯條和薯片。今日談另一很奇特的例子:明明字根來自美國,但在英國卻附上的幾乎相反的字義。 Parkway。 北美洲的讀者們(呃,如果有的話)聽到Parkway一字,腦海中大概聯想起以上的畫面:一條有點風景,但從沒像圖片般寧靜的林蔭大道。美國幅員遼闊,再加上其汽車文化,自然是興建公路的專家,英國在此只是個在旁邊抄筆記的學生:設計是直搬,只是名字因「Highway」在法律上已有定義,於是英國的高速公路,統稱是Motorway。 說回Parkway。可能因為上面的圖片實在太誘人,又或是Parkway一字的讓人聯想起綠茵一片,英國也跟風的把類似的公路取名作Parkway。只是「類似」一詞的意義,很典型的被政府部門和發展商「延伸」至⋯⋯毫無意義。對本文至關重要的那一條Parkway是這條: Bristol Parkway。連接西英格蘭首府Bristol和全國公路網的這一撮道路。確實是「椰林樹影」。 這段平凡的道路建於七十年代初,正是英國開始向汽車社會轉型,家家戶戶有私家車的時候。鐵路電車等公共交通,則像運河船般被視為夕陽工業,除了在城市裡還有點用途外,早遠會被汽車淘汰。然而,為了解決市中心的擠塞,政府部門出奇地有智慧的把這兩種交通加起來,把公路旁建個駕車拍車皆方便的火車站,讓人可輕鬆轉乘,Park & Ride 便應運而生了。 這個Park & Ride車站,正正建在Bristol Parkway這公路旁邊;於是車站順理成章的叫成「Bristol Parkway」了。 Park and Ride像預期的大受歡迎,於是鐵路部著手在全國南北的郊區廣建同類的車站。但可能是Park and Ride 過於冗長,又或者Bristol Parkway的名聲太過響亮,新建的車站通通的都被叫作Parkway — 於是原來意思是公路的一個單字,但英國偏偏變成鐵路用語,火車站的代名詞。 甚至連一些就在城鎮中心,但具有同樣功能的車站也被叫成Parkway;同理的,在機場附近建個新站,讓人泊車下火車後轉乘巴士到客運大樓的,又是Parkway。 到最後Parkway的意思,漸漸演變成在「不在市中心」,和想去的目的地還差得遠。 所以在英國看到Parkway的指示牌,不要以為是暢通的大路,它只是個擠塞的停車場而己。同樣的,若果你坐在火車上看到Bristol Parkway,除了可想想這篇文章以外,還請記得不要下車 — 這站和Bristol市中心,距離很遠⋯⋯

照常營業的英國人

英國,縱然在風雨交加的大時代中,有時候卻可愛得很。依敝部落格一貫作風,本日特地想談點鐵路「趣聞」(呃,至少我覺得是趣聞),因於其中能看出一點英國人的端倪。 英國鐵路運營不佳,早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世界第一個(換句話說是最舊)的鐵路網,再配上長年的低投資和近年間忽然爆棚的使用率,又怎會得出一個穩定可靠的系統呢。 上下班時列車延誤取消,已被正常化的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鐵路事故是英國人(除天氣外)最喜歡埋怨的事情;然而英國人對此的出奇的有耐性:抬頭看時間表顯示延誤,再回頭望望等候的人群,最常見到的反應,是零反應:大家繼續的玩手機,看免費報,活像沒事發生一樣,完全貫徹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精神。 當然,埋怨了也沒用。負面點看,英國人「繼續前進」,亦有點對事漠不關心的無力感。若要找一個詞去籠統的形容英國人,可能是apathetic「無動於衷」—Keep Calm and Carry On,於是確實的進步就經常的被放棄了。 又拿鐵路作例子,你可能有聽過Crossrail,一條將貫穿倫敦東西的新路線,完工時間將延遲兩年… 呃,就繼續逼逼沒有冷氣的Central Line吧;地鐵到現在還是沒手機網路?呃,那就看看書吧,又用此作不回應朋友的籍口。 嗯。鐵路硬件如此不濟,在漏洞如此多時要先救哪一樣?嗯,是大興土木的建設扶手電梯和升降機。 嗯,英國,大概擁有世上最不適合傷健人士的城市。中世紀的石板街道,加上十九世紀設計,周圍都是樓梯的公共交通,輪椅和嬰兒車,在倫敦基本是走不動的。(地鐵圖上要特別注明,哪站有升降機。) 同樣的,在此設備不足的國度,英國人同樣有點可愛的補足。若你和你的嬰兒車站在樓梯邊,若你是個找位子的傷健人士,等自告奮勇來幫手/讓座的時間大概用秒計。 英國人平生最大的恐懼,大概忘記讓座;比此更恐怖的,就只有錯認孕婦而讓座不成… 所以地鐵有售「請讓座給我」和「Baby on Board」的䌝章。

My Favourite Towns of Britain – Aberystwyth

Just the word “Aberystwyth” conjures up the image of Celtic mystery. Nobody knows how to pronounce the name; nobody know where the town is situated. Perhaps the only “town” deserving of this epithet in mid-Wales, it’s at least a three hour drive from anywhere resembling a major city: if travelling from London, it’s generally quicker to reach the Mediterranean. By rail, it’s the terminus of a single spur, spitting off from the already little-trafficked Cambrian Coast line. It’s very much end of the journey, and worthy for that alone.

不列顛・最後邊疆記(1) — 高地隱世城堡 Dunrobin

2018初夏,乘著有點瘋狂的藍天白雲,從倫敦一路向北,穿過北英格蘭、愛丁堡、高地、尼斯湖。還是未夠北。

霍格華茲特快號外 — 活米村之旅

然而,車站的每點每處,由月台到候車室,再到標誌的深紅色天橋,都和電影中的完全一般

英國漁村風情畫 — St Ives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把場景從蘇格蘭的西海岸,搬遷到英格蘭的西南之角落。春初的陽光有點多愁善感,時晴時陰的決定不了是否盛放。我在西Cornwall一偏僻的小轉車站,等著到St. Ives的列車。 想起英國小鎮,腦海中總浮現出海濱的小漁村,白牆粉擦的小磚屋,伴以停泊在石灘上的迷你漁船一兩艘,再加海鷗數隻,藍天陽光下的雪糕筒等等,經腦海中的水Instagram Filter修修,活脫就是一張現實版的畫布。

蘇格蘭西海岸風情畫 — Isle of Bute

和十九世紀間湧到 Bute 度假的大眾一樣,我在格拉斯哥簡約得來宏偉的中央車站出發,坐火車到渡輪碼頭去。只是在車站的巨型圓拱下,列著的不再是再是蒸氣機車,而是新穎的,有無線上網的電車。沿著漸漸擴闊的 Clyde 河南畔行走,約四十五分鐘的路程,從鬧市直到西海岸的寧靜,從2018回到二十世紀初,英國海濱度假的頂峰。

威爾斯鐵路夏行 — LLANDUDNO 雨下的三藩市

在濛濛雨水之下,打消了周圍行的打算,直接到Great Orme山崗下的纜車站便是了。Llandudno的纜車,雖然確實運作的模式並不一樣,但外型看來絕對令人喚起三藩市遠近馳名的電車,更是同年代的產物呢。所以就一來扮扮到美國西岸一遊吧。

威爾斯鐵路夏行— 爬名山Snowdon

列車搖著的啟動,先在後山的路段緩緩的爬升,直到希百倫站(廢棄的教堂)以後,斜度忽然十倍的提升,在水平線再看不見地面,有如直插天際。在這沒有高樓大廈的地方,我開始明白,為何麥兜會天真相信,山頂纜車是往馬爾代夫的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