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UK Travel

聖誕購物團 Westfield Stratford, Bluewater, Oxford Street

聖誕期間是英國最重要的消費時段,倫敦的各大購物中心也陸續延長了營業時間,為的就是要多搶些購物人潮。因為無聊的關係,這幾個週未都花了在外閒逛,見見朋友等的事情上。在天氣轉冷後,逛商場便成了一個浪費時間的極佳方法。這一兩個星期分別走訪了倫敦其中三個最著名的購物地段,以下資料供大家參考。 http://jamest1987.wordpress.com/2010/11/17/car-journey-to-bluewater-shopping-centre-in-dartford/ 首先去的是位於倫敦外圍的Bluewater,它號稱是英國最大的城外購物中心(最大的名頭被別人搶去了),由市中心出發需要近一小時。原來是開山而建的工廠舊址,整個三角狀,看起來很科幻的商場剛好座落在盆地之中。由於主要走中價路線,絕大部分日常在大街能見到的商店都會在Bluewater出現,省卻了找路的麻煩。不過,一些世界的頂級名牌並沒有在那裏開業。(雖然這對我沒有影響...)總的來說,要消磨一個下午再容易不過,不過遊客應沒有特地前來的理由吧。 要前往Bluewater,沒車人士的最佳方法便是坐火車到Greenhithe站,再換乘接駁巴士。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 10am – 9pm周六 9am – 8pm周日 11am – 5pm 日前在久沒見面的朋友聚舊(實際不是很久,這不再是每天見面便是了),地點選了在新近開幕不久的Westfield Stratford City。Stratford是近年政府大力發展重建的區域,因為奧運主場館就在不遠處。而Westfield在東倫敦區分館的揭幕,更是那裡變成新銳發展區的又一標誌。商場本身有大約300家店鋪和70間餐廳,是歐洲最大的市內購物中心。初次來訪的第一印象是:好像回到了香港。商場反光的地板和玻璃讓我吃驚,而設計也有使人似曾相識的感覺,有點像又一城:在火車站旁,Food Court、電影院、商店等的設施應有盡有。雖然人流不絕,但行起來相當舒服。跟香港不同的是,商場的外圍有條「商店街」,一些商店的入口建在室外,比如咖啡店等,使人在商場中也有逛街的悠閒。換作在香港,人早就熱死了。 至於店鋪方面,價格的路線仍在可以接受的範圍,都是Uniqulo,Forever 21,ZARA這些「通吃」的服裝品牌。個人認為這個商場的強項在於飲食方面:在Food Court中驚見Franco Manca的分店(見本店評論),立時推薦給朋友們試試,水準依舊非常高。如果不懂路到本店,以後到這家分店便是了。另外,兩個Food Court中的選擇也非常多,由快餐到法國大餐都有,切合不同人士的要求。 比起Bluewater來說,要去Westfield Stratford就容易多了:位處奧運場館附近,交通配套自然完善。地鐵Central Line、Jubilee Line 、塢區輕鐵(DLR)、倫敦地上鐵(Overground)、近郊鐵路,甚至連歐洲之星也有Stratford一站。 (新到連Google Map也沒有顯示,請恕不能提供地圖...)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 10am – 9pm周六… Continue reading

倫敦博物館 Museum of London

似乎每個週未在倫敦亂逛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時候,約在中午出發,原定只有一個目標:其他的,就等去到才決定吧。在秋來冬至的十一月,日間的天色尚算良好,只是太陽在約四時多便早早下山,以後等待着路人的便是冷冷的風。在這個時候,室內的展覽場地便成為了一個好去處:所以近幾次的目的地都是博物館之類的設施,貪其有暖氣,又是值得發掘的事情。而且大部分也是免費入場。 http://www.jobsbump.com/wp-content/gallery/default/museum-of-london-jobs_1.jpg 上週未的目的地是在倫敦市內的倫敦博物館。雖然倫敦擁有多座與歷史有關的展館,但多數都與它自己的歷史無直接關係。這裡卻是從史前時代開始,將泰唔士河河谷以及建於其上的倫敦的歷史對遊客們細細道來。那些對倫敦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不論是羅馬人的來臨、黑死病還是將倫敦付之一炬的大火,這裡也有詳盡的描述。 相對於大英博物館等人來人往好不熱鬧的博物館,藏身於商業區一角的倫敦博物館人流不多,即使星期六下午造訪,館內也顯得靜悄悄的。不過,這樣也給我更多的空餘看展覽的物品。這裡跟香港的歷史博物館有點相像,主要展出的都是重建的模型和以往生活的陳設等,而不是特別的一件展品。這裡只是想簡單的,依時序把倫敦的變遷介紹給大家,以教育為目標。而這些模型也使我對這些遙遠的歷史(特別是羅馬時代的)有了更圖畫化的認識。即使以經過了幾天,我還能記起不少看過的細節。我想,這裡應是小學生常來的旅行地點。 特別喜歡博物館將維多利亞時代(約指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期,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最高峰)的倫敦一角重建出來的幾條小巷。一走進去,我便像坐上時光機般回到百多年前的英國一樣。不論是別上被維多利亞女王徽章的郵筒,還是以往的玩具,這些從來只在教科書上出現的東西都一一在我的眼前重現,實在是有夠興奮的。 倫敦博物館應該不在尋常遊客的倫敦行程表上。事實上,如果對歷史沒有一丁點的興趣,那實在沒有必要來參觀。不過,如果想了解為何倫敦會像現在一樣,那這裡會有答案。 倫敦博物館剛好在St.Paul、Barbican和Moorgate三站(全部為地鐵)所形成的三角內,參觀詳情可參考官方網站(英文):http://www.museumoflondon.org.uk/ PS 他們發明了一個名為Street Museum (街頭博物館)的App,只要在地圖上選擇地區,再用相機瞄準街景,它便會顯示同一地點同一視角的歷史照片。可惜目前只有iphone版,無緣試用…

德文郡的小瑞士 Lynton and Lynmouth

想不到之前一直期待的 Half-Term 已經接近尾聲。遠離了倫敦的繁華,在英國西南部的德文郡 (Devon) 花了一個平靜的星期。雖然Devon確是英國人熱愛的海灘地帶(約等於我們的布吉峇里),但這僅限海邊而言,其他地方最響亮的還是自家電視的聲音。為免每一天也窩在家中,便跟着到附近的小鎮遊覽一下。 在北部的海邊,有兩個相鄰的小鎮,在山上的名叫Lynton;至於在山下,在Lyn河河口的,自然就叫作Lynmouth。這兩個小鎮又有英國的小瑞士之稱,顧名思義是一個背靠壯麗山嶺(Exmoor國家公園),小屋依山而建而堆砌成的風景區。唯一的方別便是就在旁邊蔚藍的大海。

平民店中的美味﹣Franco Manca

倫敦既然自稱世界都會,各地的美食當然比比皆是,與學校提供的食物形成巨大的對比(笑)。只是連外出吃個快餐的花費都不少,更何況是雜誌食評介紹的餐廳。上一次去Brixton Market的時候提過那裏有一間客似雲來,到下午三點都還有人排隊的的意大利餐廳 Franco Manca。在做過資料搜集後發現原來是當地的名店,在某個平日下午走過那邊找吃,剛好有一個空座,想也不想便坐進去。

泰晤士河南畔漫步

雖然月初的酷熱不再,總體來說天氣還是很好的。陽光還在,絕對是適合在倫敦走走的天氣。在英國待得愈久,發現自己也像英國人一樣經常在談天氣,是因為被同化了嗎?﹣_﹣泰晤士河南岸(South Bank)為倫敦著名的文化藝術區域,由在西敏寺對岸的倫敦眼直到泰特現代藝術館之間的約一英里的路上佈滿了博物館、劇場和水族館等的建築,就像我們就了很多年都還沒興建的西九區。走一遍大約需要二十分鐘,當然加上參觀,拍照,和看在不定期出現的集市,在那裏消磨一整天再容易不過。

英國唐人街歷史

這是一篇替學校雜誌寫的文章,因為想欺騙流量的關係(笑),現在把它翻過來發表。 雖然耶穌會士沈福宗早在1682年便成為首個踏足英國的華人,但是華人的集落要到十九世紀初才在英國出現。在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朝被迫開放港口通商,不少船公司因而開展了英國與清朝的商船航線,例如行駛上海、香港和利物浦之間的「藍煙通」線 (Blue Funnel Line)。最早期的英國華人都是這些商船上的水手。為了讓放假的船員們有家可歸,船公司在船塢附近興建宿舍供他們局住。因此,利物浦便是全英以至全歐洲第一個華人社區的所在地。 部分水手在轉行後繼續居於港口一帶,所以早期的聚居點中,不論是利物浦的克里夫蘭廣場 (Cleveland Square)還是倫敦的Limehouse區都在港邊。第一間中餐館在利物浦的皮特街開幕後,服務這些水手的餐廳和店舖便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在華人住宅區中,這就是中國城的前身了。由於水手們勤快,不酗酒並照顧他們的家庭福利,這些華人頗受本地女子歡迎,一部分水手們還跟她們結婚和生育亞歐混血的下一代。不過,很多當地華人生活貧困,而華埠也成為了鴉片煙館和貧民窟的代名詞。到了二戰時期,在倫敦和利物浦已有為數約二萬的僑民。 由於華埠附近港口,它們大多都在納綷德國對英國的轟炸中遭受嚴重的破壞,很多人無家可歸。一些人搬到曼徹斯特和紐卡素,那裏的中餐館分別於1948和1949年開業。而留在利物浦的華人則向內陸發展,搬到目前唐人街的所在地﹣大教堂西面。受到在遠東歸來的士兵影響,東方的食品變得更時尚,可是,目前最著名,位於李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的倫敦唐人街要到70年代才略見雛形。 由那時開始,中餐業發展蓬勃,到了今天中餐外賣以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更多的華人移民﹣多數來自香港﹣使中國文化更為英人熟悉。其他的店鋪也陸續出現,例如中醫館、超市,已及法律和金融業等的服務。上述四個英國城市,和伯明翰的唐人街在80年代被政府以興建拱門的方式正式承認。 那些中式的巨型拱門標誌着這些華坪的存在,其中利物浦的拱門是中國以外最大的多拱拱門。 到了現在,英國的華埠不再是住宅區。很多華人不再住在唐人街內,或是搬到城市的其他區域,或是搬到了其他城市,例如格拉斯哥和列斯等。華埠則搖身一變成為了展示中國文化習俗的遊客和商業中心。

別有洞天 布里克斯頓 Brixton Market

  今天如常到Brixton採購日用品。跟平時一樣到超市,卻看到超市後面的市集人來人往,好不熱鬧。想起這裏就是早聞其名卻未見其影的Brixton Market。還記得很久以前便有人跟我說那裏是個值得一逛的好地方,卻從來沒有進去。既然今天有空,便決定去走一走。結論是:原來我一直錯過了這個近在咫尺的美食區。

當倫敦塔橋打開的時候

之前的週末,是宿舍旅行的日子,就是讓了新生們感受一下倫敦的氛圍,和到各處必遊景點一覽的日子。上一年去的是倫敦眼:這個巨型的摩天輪說真的十分無聊。雖說位處市中心最高點,擁有一望無際的城市景色,但實際在最高點的時間只有那數分鐘,其餘的時間都是坐在車廂中發呆。 今年的活動分別不大,也是看風景的旅程。只是不再在摩天輪上,而是在河中間,去遊船河。想不到在英國多年還會去做這種遊客的活動,更想不到在英國多年原來從沒有做過這種遊客的活動。因為幾個地標大都去過,所以旅程本身無什特別,我也只是自顧自的在拍照。   (這張夠經典了吧) 除了一樣: 就是看到打開的倫敦塔橋。

蘇格蘭之窗﹣雅蘭島(Isle of Arran)

世界之窗是我小時候一直想去的景點,因為很享受這種「一次過去曬所有地方」的感覺。和看旅遊書和地圖一樣,這種看過等於去過,是便宜又能滿足我想到處走走的方法。 在格拉斯哥以西的海面漂浮着一座叫雅蘭的島嶼,旅遊網站上說是蘇格蘭的縮小版(Scotland in Miniature),地形特徵和著名的高地非常接近,好像到那裏便等於到過高地,反正山看起來都是同一個樣子。正如世界之窗不能跟各國名勝相論,我也不相信去過那裏就不用去高地,不過既然上高地的交通費時失事,而且又聽說雅蘭可以踏單車遊覽。一直對單車有種情意結,所以便決定去。

坐和諧機? Museum of flight

和諧機,對我們這代已是歷史文物。畢竟,在我的人生中,它和飛的年數比它不在飛的年數還要少。自2003年全面停飛後,已沒有機會一嘗那超音速的飛行了。(當然,即使它還在飛,也不是常人能付擔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