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學:Freshers Week的10點攻略
Freshers Week是大學啟課前的準備週,類似O-Camp的兼有破冰和適應大學生活兩用途。全國各大學的節目大同小異,可作為學生們離家的第一週,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列出以下十項最需留意的東西,助大家過個充實Freshers Week吧!
Freshers Week是大學啟課前的準備週,類似O-Camp的兼有破冰和適應大學生活兩用途。全國各大學的節目大同小異,可作為學生們離家的第一週,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列出以下十項最需留意的東西,助大家過個充實Freshers Week吧!
Hong Kong’s street names are one of more visible legacy from the British era. Whether they are derived from public figures or geographical landmarks, the kaleidoscopic collection has offered us a unique insight into… Continue reading
香港和英國同名的街道到底有多少呢?除了名字以外,這些街道又有沒有其他相似之處呢?不出意料的,同名街道有很多,而同名的因由,有些來自同樣的字根來源,又有些只是機會使然。我和網上找了好幾條有意思的同名街道,為大家提供點「啊原來如此」的瞬間吧~
英國人可說是以上的相反:明知就是超市冰櫃的貨色,但還是會在中餐館點薯條的大有人在。縱然名聲「遠近馳名」英國菜其實沒有這麼不堪,而且近年英國各地新餐廳可謂像雨後春筍般湧現,但部份英國人可仍是十分固執只吃焗豆多士,就連已基本成為英國菜的咖哩也不要,到那裡旅行也會自帶焗豆罐頭…
Where nostalgia for Durham meets January procrastination. Monopoly board for Durham Students, along with Chance and Community Chest!
香港的電視我再沒有多看,但據聞「一潭死水」是個恰當的形容。不過退一萬步說,香港的電視還最少有一個好處:免費。在英國,看電視是要申請牌照的… 而且不申請的後果…居然是監禁? 這不是能否cut有線的問題,而是看最基本頻道也要領牌的。
差不多又到聖誕。在英國過聖誕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假期,約等同過農曆新年,是全世界也要回家過節的日子。過節這回事,大家都有奇奇怪怪的習俗規定,且讓我一一說來。 最著名的一幕聖誕大餐,大概就在狄更斯的《聖誕頌歌》之中。時至今日,書中很多的描述到現在也仍然是相似。聖誕大餐通常叫Christmas Dinner:在香港的想像中,聖誕大餐是晚上的自助餐,但正如日前所述,Dinner不一定是晚餐,更多數是頓午飯:只是和過農曆新年一樣,有時候整天都在忙,要到很遲才能開始吃… 說起聖誕節的時候應要吃什麼,大家總會下意識的想起火雞。確實在聖誕節吃烤火雞,另外再配上西式配菜烤薯仔和蔬菜,是聖誕大餐傳統或不可缺的一部分。先拿火雞來說吧。雖然「聖誕節要吃火雞」是個傳統,但為什麼是火雞卻有好幾個解釋。
日前重回英格蘭東北一趟,回到大學城探望好友,過了很普通,卻充滿懷念的數天。 雖然想重演懷緬一下大學的生活,但趁着有機會再北上,總要花點時間旅遊。英格蘭東北部的要到此一遊的,在過往三年間大抵都到過,要說漏掉的就僅有一處: Angel of the North,北方天使像。 北方天使是英國雕塑家Sir Anthony Gromley的代表作。顧名思義,銅像所描繪的是個天使-只是它的雙翼卻被換上象徵本地工業的鐵翼。這種破舊立新的設計自然爭議不斷,甫落成時飽受各界評擊;然而由1998年落成至今的十數年間,這座標奇立異的銅像卻漸漸的贏得本地人的愛戴,甚至還成為了英格蘭東北的圖騰之一,構成了東北印象的一部分。 之前曾在巴士或火車上遠眺銅像,但這總不上親自前往那般震撼。這次隨拍日落照的數人一到,在像下逗留良久,才發現它比想像中的要大和高得多:雖然不過20米高,可是在無甚高樓的紐卡素南郊可是顯得高聳入雲。 在一行數人調校相機時,我就站在其下,一時看看風景,一時充當模特兒。若非天氣是北英格蘭「傳統」的冷,這裡除了是拍照勝地,還是個想事情的好地方。 看著這座我覺得不甚了了,頂多能說是粗獷美的雕塑,我不禁想想為何它會如此受歡迎-據說它是世上最多人看過的藝術品之一,每年參觀人次在千萬以上。 這可能和它的位置有關。北方天使像建於紐卡素南郊,正好在南行的高速公路和鐵路軌道之間。所以,有點像多佛的白石崖一樣,它是標誌到達紐卡素的地標。若從南英格蘭出發一路向北走,當見到北方天使的時候,就是「歡迎來臨」紐卡素的訊號了。 所以對東北部的人來說,這座銅像還有一層「終於到家了」的意義。正是這種更深層的熟悉感,才是它深受喜愛的原由吧。就算是我這個東北的過客,有時在網站報章上看到這個銅像,腦海中也不時浮現出過往在大學時的好時光,讓人會心微笑。 香港有否這類型的地標呢?從機場算起,青馬大橋大概也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吧。然而,我覺得更能達到這效果的,是甫下機後,在機場裡面看到那些藍底白字,指著「抵港」的指示牌。 實用主義掛帥,除了「清晰」外沒太多過人之處,藝術美感欠奉的指示牌。但背後所代表的可是勝過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