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October, 2011

德文郡的小瑞士 Lynton and Lynmouth

想不到之前一直期待的 Half-Term 已經接近尾聲。遠離了倫敦的繁華,在英國西南部的德文郡 (Devon) 花了一個平靜的星期。雖然Devon確是英國人熱愛的海灘地帶(約等於我們的布吉峇里),但這僅限海邊而言,其他地方最響亮的還是自家電視的聲音。為免每一天也窩在家中,便跟着到附近的小鎮遊覽一下。 在北部的海邊,有兩個相鄰的小鎮,在山上的名叫Lynton;至於在山下,在Lyn河河口的,自然就叫作Lynmouth。這兩個小鎮又有英國的小瑞士之稱,顧名思義是一個背靠壯麗山嶺(Exmoor國家公園),小屋依山而建而堆砌成的風景區。唯一的方別便是就在旁邊蔚藍的大海。

平民店中的美味﹣Franco Manca

倫敦既然自稱世界都會,各地的美食當然比比皆是,與學校提供的食物形成巨大的對比(笑)。只是連外出吃個快餐的花費都不少,更何況是雜誌食評介紹的餐廳。上一次去Brixton Market的時候提過那裏有一間客似雲來,到下午三點都還有人排隊的的意大利餐廳 Franco Manca。在做過資料搜集後發現原來是當地的名店,在某個平日下午走過那邊找吃,剛好有一個空座,想也不想便坐進去。

泰晤士河南畔漫步

雖然月初的酷熱不再,總體來說天氣還是很好的。陽光還在,絕對是適合在倫敦走走的天氣。在英國待得愈久,發現自己也像英國人一樣經常在談天氣,是因為被同化了嗎?﹣_﹣泰晤士河南岸(South Bank)為倫敦著名的文化藝術區域,由在西敏寺對岸的倫敦眼直到泰特現代藝術館之間的約一英里的路上佈滿了博物館、劇場和水族館等的建築,就像我們就了很多年都還沒興建的西九區。走一遍大約需要二十分鐘,當然加上參觀,拍照,和看在不定期出現的集市,在那裏消磨一整天再容易不過。

英國唐人街歷史

這是一篇替學校雜誌寫的文章,因為想欺騙流量的關係(笑),現在把它翻過來發表。 雖然耶穌會士沈福宗早在1682年便成為首個踏足英國的華人,但是華人的集落要到十九世紀初才在英國出現。在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朝被迫開放港口通商,不少船公司因而開展了英國與清朝的商船航線,例如行駛上海、香港和利物浦之間的「藍煙通」線 (Blue Funnel Line)。最早期的英國華人都是這些商船上的水手。為了讓放假的船員們有家可歸,船公司在船塢附近興建宿舍供他們局住。因此,利物浦便是全英以至全歐洲第一個華人社區的所在地。 部分水手在轉行後繼續居於港口一帶,所以早期的聚居點中,不論是利物浦的克里夫蘭廣場 (Cleveland Square)還是倫敦的Limehouse區都在港邊。第一間中餐館在利物浦的皮特街開幕後,服務這些水手的餐廳和店舖便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在華人住宅區中,這就是中國城的前身了。由於水手們勤快,不酗酒並照顧他們的家庭福利,這些華人頗受本地女子歡迎,一部分水手們還跟她們結婚和生育亞歐混血的下一代。不過,很多當地華人生活貧困,而華埠也成為了鴉片煙館和貧民窟的代名詞。到了二戰時期,在倫敦和利物浦已有為數約二萬的僑民。 由於華埠附近港口,它們大多都在納綷德國對英國的轟炸中遭受嚴重的破壞,很多人無家可歸。一些人搬到曼徹斯特和紐卡素,那裏的中餐館分別於1948和1949年開業。而留在利物浦的華人則向內陸發展,搬到目前唐人街的所在地﹣大教堂西面。受到在遠東歸來的士兵影響,東方的食品變得更時尚,可是,目前最著名,位於李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的倫敦唐人街要到70年代才略見雛形。 由那時開始,中餐業發展蓬勃,到了今天中餐外賣以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更多的華人移民﹣多數來自香港﹣使中國文化更為英人熟悉。其他的店鋪也陸續出現,例如中醫館、超市,已及法律和金融業等的服務。上述四個英國城市,和伯明翰的唐人街在80年代被政府以興建拱門的方式正式承認。 那些中式的巨型拱門標誌着這些華坪的存在,其中利物浦的拱門是中國以外最大的多拱拱門。 到了現在,英國的華埠不再是住宅區。很多華人不再住在唐人街內,或是搬到城市的其他區域,或是搬到了其他城市,例如格拉斯哥和列斯等。華埠則搖身一變成為了展示中國文化習俗的遊客和商業中心。

別有洞天 布里克斯頓 Brixton Market

  今天如常到Brixton採購日用品。跟平時一樣到超市,卻看到超市後面的市集人來人往,好不熱鬧。想起這裏就是早聞其名卻未見其影的Brixton Market。還記得很久以前便有人跟我說那裏是個值得一逛的好地方,卻從來沒有進去。既然今天有空,便決定去走一走。結論是:原來我一直錯過了這個近在咫尺的美食區。

夏天一樣的十月

英國人很喜歡談天氣。一般來說,都是在抱怨自家的太陽太少。所以,他們對到地中海把自己曬到紅紅的的旅行比香港人去日本台灣泰國更熱衷。然而,剛過去的週未,居然聽到他們抱怨天氣太熱。原因無他,便是因為反常的天氣。這幾天氣溫都貼近三十度,與平時英國的十月陰寒漸雨的天氣大相逕庭。實在很難相信氣候暖化不存在。 在這個突如其來,像夏天一樣的十月初,大家都很不習慣。有些樹木以為已入春,居然開起了花。 看到這樣的太陽,雖然心裡還是高興的,但在隔熱設備良好像溫室一樣的課室上課的確是件苦差。據聞今年夏天的天氣倒像平時的十一二月,不少人都說,為什麼天氣總不在應該來的時間出現。 這個週未的我卻突然有了一份翻譯的工作。某對新人結婚,新娘之母來英國觀禮,需要普通話翻譯云云。老實說得到這樣的工作我是有點緊張,畢竟我的普通話水平的確很普通,基本上只能譯個大概。於是我無故的參加了這個婚禮,坐在新娘之母旁嘗試跟她重覆「天父的恩典」之類,看着不太明白發生何事的她留下一滴滴欣慰的眼淚。 在此祝新人永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