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ebruary, 2014

Living Out 有咩好處?

在英國讀大學,Living Out(搬出宿舍和朋友們合租)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更可說是成為社會一份子的一門必修課。在某些大學,非第一年的學生甚至沒有留在宿舍的選擇。今年的我也跟隨大隊,和朋友們在大學附近合租了一間房子。 不少人覺得living out是樣很麻煩,能不試就絕對不會試的事情。老實說,單就住宿而言,過去數月的一切幾可用「羅生門」一詞來形容。可是,也許我待在宿舍的時光實在是太久太久了,任何替代品也是更好的選項吧。和朋友們合租真是樣很好玩的事情,絕對是個值得向大家推介的選擇。搬出來和朋友一起住,最感受到的就是人真的長大了,需要獨立了。前文《二字頭》就提過,當要自己付水電費,因而在討論應否更換供應商的那一刻,我確實的感覺到,那所謂「無憂無慮」的童年己經遠遠的離開我了。 我遇過很多覺得讀大學只是「職前準備班」的人。然而,我們這一代香港人更需要準備的,大概是如何自己生活,不依靠別人吧?而單指準備社會大學而言,又有什麼比自住,事事自己安排更好呢? 更不要說,搬出來住的自由度要大得多。在宿舍生活差不多十年的我,終於可以自行決定吃什麼,甚至什麼時間吃飯了。(可別小看這一點:作為大學生,你準會錯過早上九時前供應的早餐無數次)英國宿舍出身,長久以來只視 「食物」為充飢方法,終於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避開萬惡的宿舍飯了。假設你是每日「冇飯落肚唔安樂」的那種人,那你更可明正言順的大煮特煮。 更不要說,Living Out通常會比住在宿舍更便宜(只要你不在倫敦),但空間更多,開party也更方便。 當然,並不是每個宿舍也提供伙食的(熱愛薯仔的我每次也選中這樣的而已)。我這裡想說的是,Living Out,雖然責任更多,但其中的訓練,以及換來的自由,是值得的。最少我是這樣認為。 此外,Living Out大概是認識英國的最佳方法-只要你不是全屋也是香港人的話。和英國人,又或者是其他國家的人一起住,肯定是最了解外國人們風俗習慣最簡單的途經了吧?有了親身的經驗,才知道香港(甚至倫敦)其實很小;外面的世界天外有天。來外國讀書,除了要拿張沙紙回家以外,不也就是為了認識世界更多嗎? 接下來常見的問題便是選housemate。身邊總有些bad housemate的故事吧。我覺得,英國人的文化和價值觀,和香港以及東亞的一套有很大的差異;而在這個culture shock之中,我聽過不少覺得自己融入不了英國社會,因而縮回自己的小圈子的個案。要解讀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幾句話便能做到的。然而,Living Out就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在你學習外國人是如何生活(相信我,在這Facebook年代,其實分別不大…)的時候,別人也同樣在學習。若你和你的朋友們都更了解互相的文化的話(再相信我,英國人對東亞很有興趣的)衝突的可能性便會大大減少了。所以說,Living Out還是個融入英國社會的法門。 基本來說,只要確保和你合租的不只是點頭之交的關係就可以了。 總結的說,Living Out是個學習的機會:學習獨立自理,學習外國文化,是個很值得擁有的經驗。在二月末發文:若這篇文章令你對Living Out有興趣的話,大概還趕得及的。

從冬季奧運看過去四年

Patrick Chan, Yuzuru Hanyu, Denis Ten (L-R) 近來只要閒來無事,便會打開電視機,收看索契 冬季奧運的直播。 在英國這個不太會下雪的國度,冬季奧運不是能排上號的體育盛事。(更不要說本年度是世界盃年)不過,BBC還是一樣的全程直播。對於我這個體育迷而言,付了的電視牌照費還倒算是用得其所。 正因為冬季奧運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看冬季奧運」反而是個印象特別深刻的活動。從四年前的加拿大,到今年的俄羅斯冬奧,四年之間的改變 ,確實是挺嚇人的。四年前的溫哥華冬奧,正值half-term假期。所謂half-term,說穿了不過就是對着電腦大打特打一個星期的代名詞而已。雖然個人對打機是十分熱愛的,但為了改改以往的習俗來點新意,決定到德文郡去。那是我第一個到英國其他地方的假期。 那個假期,就真的悶到爆炸。北德文郡不是個特別適合青少年hang out的地方,而我還要住在一個沒有上網,連電話網絡也沒有的地方….結果能做的,就是白天打機,晚上看冬季奧運了。四年前,最記得看,又或者是唯一能看懂的,就是花樣滑冰了。金研兒是誰,總也知道的。 到了今年的索契 冬季奧運,因為比賽是英國時間的白天,所以幾乎每一天也有追看,每一個項目也好像看過了。但在這麼多個項目次中,我和我的housemate迷上的,卻居然是curling (冰壺),一個四年前我肯定會覺得悶到爆炸的運動。作為少有的,英國有獎牌希望的冬奧項目,學習規則是必然的,而我們甚至還上網調查過,和我家最近的冰壺場地在那裡。(在蘇格蘭…)在沒有香港隊的時候支持英國,已變成一樣很平常的事。 比起四年前,身邊多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對冬季奧運興趣大得很的朋友。例如說,自稱只有冬奧時才有人知道他們存在的挪威人,又或者那些不懂說中文的加拿大人…不論是在facebook上,還是和朋友吹水的時候,話題可是多了很多。還應該會和朋友們一起去看冰上曲棍球的決賽呢。 四年前可才不會知道,原來俄羅斯才是冰上曲棍球的大熱門,原來同樣是坐在一舊野上衝下冰的滑道,可是有bobsleigh, luge 和skeleton的分別(因為英國連贏了兩年的sketleton,所以電視不停的重播)。 四年前看花樣滑冰的時候,特別記得一個來自哈薩克,名叫Denis Ten的選手。他以第十一名完成。之所以會記住他,除了是因為他和我年紀一樣,還因為他看起來完全不像哈薩克人(我腦海中的哈薩克人是Borat,這是多麼的政治不正確),反而像是韓國人。 四年後的今天,我認識到,原來哈薩克有個不小的韓國族群,也知道了來自中亞(以及韓國)的朋友其實是什麼樣子的。短短四年間,我的世界可是擴闊了很多。 世界之大,實在令人驚訝。 p.s. Denis Ten得到了銅牌。

過次「傳統」的農曆新年

今天好像已經是初八了吧?懶得爆炸的我就來個初八啟市,寫寫本年度的農曆新年好了。 今個新年,大概是十年來過得最傳統,最具新年氣氛的一年吧。 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農曆新年,人總會有點感概。但老實說,本年最感概的,反而是發現,原來農曆新年對我來說是多麼的不重要…事實上,若不是朋友們的提醒,我幾乎連初一是何時忘記了。 說來汗顏,第一個跟我說新年快樂的,好像是個荷蘭人。而那個時候,我根本搞不清楚她在說什麼,用了差不多兩秒才反應過來。 然而,新年怎說也是個重要節日,即使沒在遵守傳統的習俗,最低限度也是個吃 頓好的籍口吧。結果得朋友邀請,出席了新加坡同學會(每次用上「同學會」這個詞,總會想起《秋天的童話》…)所舉辦的新年飯局。 東南亞的新年飯局,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撈起」了吧? (香港人們請誠實作答,你知道「撈起」是什麼嗎?在今年以前,我根本沒聽過)

Thunder at Heat: Night of Redemption for Brook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Welcome to Loud City) On Wednesday night, the Thunder sans Russell Westbrook went to Miami and blew the Heat out. The convincing manner of the victory must have had all…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