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留學紀行﹣我的Host Family
在上一篇文章寫過我所教的學校後,今次就來說一下招待我的host family吧。
第一次和我的host family廣尾家聯絡,是透過學校寄來的一封電郵。上面很寫着的是這一家人的資料,還很日本化的提供了家族所有人的年齡,是很典型的日本家庭,一共有三個小孩,兩兄弟和最小的妹妹,三人之間差的都是兩歲。
當然還有這一家的地址。日本的地址不容易理解,我在Google Maps中搜尋了好一會,才發現家的大約位置。我的host family一家住在堀江,一個很靠近心斎橋而且近年來漸成新興潮流區域的小區,家的附近有好幾個漂亮的小公園和很多別樹一格的雜貨店。由家中出發到另一個年輕人的區域美國村(アメ村)亦只需約五分鐘。唯一的問題是,由這裡到學校要差不多一小時,還要轉兩次火車。也許是學校知道我只會在關西待上一個月,所以讓我住在大城市裡吧。
從第一天到家的時候我就發現,能住在這一個優越的地段,再加上三個小孩和我這個exchange四個口,這個家自然是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的。畢竟,能在日本駕德國車的確實是非當則貴的。
我的「家」是一座四層樓的房子,距離地鐵站太約五分鐘,在公園後方的一條小路上。雖說有四層,但和日本大部分的房子一樣十分窄。四層樓的最低層是お父さん的公司(我相信是保險公司?我也不確定。)和車庫,上面的三層才是客廳和住人的地方。
我的「房間」和房子的最上層,本應是待客的地方,所以我有一部大電視供我自己一個人看,甚至連雪櫃也有。反正睡也是在地上的床鋪上。不過,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樓下的客/飯廳活動,一是因為下面比較涼快,二是可以多點和家中的人說話和看電視之類。
Host family中,我最熟的當然是那幾個小孩。呃,說是幾個,其實只是和二男和小妹比較熟悉吧。長男是個高三學生,正努力準備十二月的大學入學試。還記得聽他說,他的目標是早稻田大學。在此為他送上一句加油。
二男今年高一,因為和我讀同一間學校的關係最為熟稔。單是坐車上學也有很多談話的機會。同時,我在學校的朋友和校外認識的其他國際交換生多數都是透過他而認識的。雖然我和他之間有着四年的差距,但我和他以至這一群人的相處起來感覺也不錯,比我想像中的要成熟。也許只是我童心未泯/太過白痴?而且因為他也喜歡運動,有時一起打也很高興。至於年紀更小的妹妹只是初二,就像很多香港的學生一樣好像什麼時間也在上興趣班,所以經常也看不見。就樣這篇文章所說,日本的青少年全都忙得要很。
因為我對日本的流行文化素有留意,和這兩兄妹都話題不缺。我們甚至還在某次歸家的途中忽然興起的唱BigBang的Fantastic Baby。不懂日文歌詞的他們和只懂韓文版的我一起在中間的rap段上亂唱幾句,然後再一起大喊副歌的FANTASTIC BABY!
要說我的host family,當然還要說說お母さん。就像很多日本的家庭一樣,お母さん是個家庭主婦,一天到晚都在做家務的那一種。家中各人的時間表不同,所以也就苦了她,有時候要弄三次早飯三次晚飯。說起飯菜,就樣我貼一些照片好了。
![]() |
自家製咖哩飯 |
![]() |
和很多日本主婦一樣, お母さん是韓劇飯,所以某晚的晚餐就變成了韓國菜 |
![]() |
出街吃燒肉 |
總的來說,這次日本之旅,不枉之行。不論是教學的經驗,認識新朋友的機會,甚至是日文能力(很奇怪地,在街中我主要也是說日文的。我本來會以為,別人特地讓我住在他們的家中,是想我和孩子們多點練習英文。但最後在練習外語的是我)當我再回來的時候,希望會再見吧!
Pingback: 關西遊學紀行﹣我所教的學校 | Justin Cheuk: When HK Meets UK